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6页 |
1.1 知识价值理论的提出 | 第10-13页 |
1.1.1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社会商品价值公式的发展 | 第10-12页 |
1.1.2 知识价值理论的提出 | 第12-13页 |
1.2 知识价值理论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2.1 知识价值理论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2 知识价值理论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 知识价值理论的研究意义 | 第17-21页 |
1.3.1 多元化价值与智力劳动价值观 | 第17-18页 |
1.3.2 科学技术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| 第18-19页 |
1.3.3 智力劳动阶层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| 第19-20页 |
1.3.4 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| 第20-21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1-24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价值理论的演化与发展 | 第26-38页 |
2.1 原始经济与农业经济时期的价值理论 | 第26-27页 |
2.2 近现代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 | 第27-33页 |
2.2.1 客观价值理论 | 第27-29页 |
2.2.2 “庸俗”价值理论 | 第29-30页 |
2.2.3 主观效用价值理论 | 第30-32页 |
2.2.4 均衡价值理论 | 第32-33页 |
2.3 当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 | 第33-37页 |
2.3.1 “新”生产要素知识 | 第33-34页 |
2.3.2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 | 第34-36页 |
2.3.3 对价值理论发展的思考 | 第36-3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知识及其属性和分类 | 第38-60页 |
3.1 知识的定义 | 第38-41页 |
3.1.1 知识概念的演化 | 第38-40页 |
3.1.2 知识的定义 | 第40-41页 |
3.2 知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| 第41-44页 |
3.2.1 知识的内涵 | 第41-42页 |
3.2.2 知识的外延 | 第42-44页 |
3.3 知识的属性 | 第44-51页 |
3.3.1 知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| 第44-48页 |
3.3.2 知识的公共属性与非公共属性 | 第48-49页 |
3.3.3 知识的商品属性与非商品属性 | 第49-51页 |
3.4 知识的范畴 | 第51-52页 |
3.4.1 质的范畴 | 第51-52页 |
3.4.2 量的范畴 | 第52页 |
3.5 知识的分类 | 第52-59页 |
3.5.1 历史上关于知识分类的观点 | 第53-56页 |
3.5.2 依据不同认识角度的知识分类 | 第56-59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四章 知识的形成、积累和运用过程与机理 | 第60-96页 |
4.1 知识发生过程及其机理 | 第60-68页 |
4.1.1 知识的发生 | 第60-63页 |
4.1.2 知识的发现与创造 | 第63-68页 |
4.2 知识传播 | 第68-72页 |
4.2.1 知识传播 | 第68页 |
4.2.2 知识传播的特性 | 第68-69页 |
4.2.3 知识的传播形式 | 第69-70页 |
4.2.4 知识的传播载体 | 第70页 |
4.2.5 知识传播过程 | 第70-71页 |
4.2.6 知识传播规律 | 第71-72页 |
4.2.7 知识传播的意义 | 第72页 |
4.3 知识获取 | 第72-81页 |
4.3.1 相关概念 | 第73页 |
4.3.2 知识的储存 | 第73-74页 |
4.3.3 知识获取方式 | 第74-78页 |
4.3.4 获取知识的阻尼因素 | 第78-81页 |
4.4 知识积累 | 第81-87页 |
4.4.1 知识数量的积累 | 第81-83页 |
4.4.2 知识结构的构建 | 第83-85页 |
4.4.3 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| 第85-87页 |
4.5 知识运用 | 第87-94页 |
4.5.1 教育和培训是知识运用的基础和前提 | 第90-91页 |
4.5.2 产、学、研是知识产品形成的三步曲 | 第91-92页 |
4.5.3 知识应用与经济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| 第92-94页 |
4.5.4 知识的运用需要社会制度的保护 | 第94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4-96页 |
第五章 知识价值的本原 | 第96-121页 |
5.1 知识的使用价值与商品化 | 第96-101页 |
5.1.1 知识的使用价值 | 第96页 |
5.1.2 知识的交换 | 第96-97页 |
5.1.3 知识的商品化 | 第97-101页 |
5.2 知识价值的定义 | 第101-106页 |
5.2.1 知识价值的定义 | 第101-102页 |
5.2.2 知识价值的定义和几种主要表现形态 | 第102-106页 |
5.3 知识价值的本原 | 第106-112页 |
5.3.1 知识价值的本原构成 | 第106-107页 |
5.3.2 知识价值形成的内在原因和外在表现 | 第107-111页 |
5.3.3 知识价值的特性 | 第111-112页 |
5.4 知识价值实现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机理 | 第112-120页 |
5.4.1 影响知识价值实现的主观条件 | 第113-115页 |
5.4.2 知识价值实现的客观条件 | 第115-118页 |
5.4.3 知识价值实现的过程及其机理 | 第118-12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20-121页 |
第六章 智力劳动者及其创造产品的知识价值测度模型 | 第121-149页 |
6.1 智力劳动者知识价值的度量方法 | 第121-123页 |
6.1.1 智力劳动类型的划分 | 第121-122页 |
6.1.2 知识社会需要新的劳动价值度量标准 | 第122-123页 |
6.2 知识价值的测度途径和分类 | 第123-126页 |
6.2.1 知识价值的测度途径 | 第123-125页 |
6.2.2 知识价值的测度分类 | 第125-126页 |
6.3 科技工作者知识价值的测度模型 | 第126-137页 |
6.3.1 科技工作者智力劳动的测度前提 | 第126-127页 |
6.3.2 测度原则 | 第127页 |
6.3.3 科技工作者知识价值的测度模型 | 第127-128页 |
6.3.4 模型中各变量的赋值 | 第128-137页 |
6.4 创造性知识产品价值测度模型 | 第137-147页 |
6.4.1 创造性知识产品价值测度模型 | 第138-139页 |
6.4.2 创造系数K | 第139-144页 |
6.4.3 风险系数K2 | 第144-147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47-149页 |
第七章 实证研究 | 第149-168页 |
7.1 测度对象与研究所涉及的范围 | 第149-151页 |
7.1.1 知识创造者的研发能力简介 | 第149-150页 |
7.1.2 关于资金的使用情况 | 第150-151页 |
7.2 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价值测度 | 第151-156页 |
7.2.1 教育投入成本的计算 | 第151-152页 |
7.2.2 培训投入的计算 | 第152-153页 |
7.2.3 教育投资转化率 | 第153-154页 |
7.2.4 培训投资转化率 | 第154-155页 |
7.2.5 企业中研发人员的劳动能力系数 | 第155-156页 |
7.2.6 智力劳动者的知识价值 | 第156页 |
7.2.7 科研工作者实际年均收入与测度的知识价值比较分析 | 第156页 |
7.3 知识产品价值的计算 | 第156-167页 |
7.3.1 知识投入C1和物质成本C2的赋值 | 第156-157页 |
7.3.2 创造系数K1的确定 | 第157-164页 |
7.3.3 风险系数K2确定 | 第164-165页 |
7.3.4 知识产品价值计量与知识产品的预期收益的比较 | 第165-167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67-168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68-171页 |
8.1 研究总结 | 第168-169页 |
8.2 研究展望 | 第169-171页 |
附录 | 第171-1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5-183页 |
致谢 | 第183-18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奖励 | 第184-185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| 第185-186页 |
摘要 | 第186-189页 |
ABSTRACT | 第1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