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7-13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7-9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9-11页 |
三、论文结构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分析框架 | 第13-22页 |
一、既有研究 | 第13-16页 |
(一) 将基金会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研究 | 第13-15页 |
(二) 将基金会作为第三部门一个分支的研究 | 第15-16页 |
二、理论检讨 | 第16-17页 |
三、资源依赖结构与基金会公益供给形态 | 第17-22页 |
(一) 资源依赖理论与基金会研究 | 第17-19页 |
(二) 分析框架 | 第19-22页 |
第三章 上海市基金会的成长与制度环境 | 第22-32页 |
一、中国语境下的基金会概念 | 第22-23页 |
二、上海市基金会的发展历程 | 第23-28页 |
(一) 1991年至1995年,探索发展时期 | 第24-25页 |
(二) 1995年至2000年,清理整顿时期 | 第25-26页 |
(三) 2000年到2004年初,恢复过渡时期 | 第26页 |
(四) 2004年初至今,稳步增长时期 | 第26-28页 |
三、上海市基金会的主要活动领域及业务主管单位分布情况 | 第28-31页 |
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四章 上海市基金会的资源结构 | 第32-43页 |
一、上海市基金会的创办主体情况 | 第32-33页 |
二、上海市基金会的资产规模 | 第33-35页 |
(一) 公募基金会的基金余额情况 | 第33-34页 |
(二) 非公募基金会的基金余额情况 | 第34-35页 |
三、上海市基金会的年度收支情况 | 第35-39页 |
(一) 上海市基金会的年度收入情况 | 第35-37页 |
(二) 上海市基金会的年度支出情况 | 第37-39页 |
四、上海市基金会的人员构成状况 | 第39-42页 |
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上海市基金会的公益供给形态选择 | 第43-60页 |
一、行政依附型基金会的公益供给形态选择 | 第43-47页 |
(一) 行政依附型基金会——以上海市民帮困互助基金会为例 | 第43-45页 |
(二) 行政依附型资源依赖结构下的基金会公益供给形态选择 | 第45-47页 |
二、企业支持型基金会的公益供给形态选择 | 第47-50页 |
(一) 企业支持型基金会——以上海汇添富公益基金会为例 | 第47-48页 |
(二) 企业支持型资源依赖结构下的基金会公益供给形态选择 | 第48-50页 |
三、高校支持型基金会的公益供给形态 | 第50-53页 |
(一) 高校支持型基金会——以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为例 | 第51-52页 |
(二) 高校支持型资源依赖结构下的基金会公益供给形态选择 | 第52-53页 |
四、团队衍生型基金会的公益供给形态 | 第53-56页 |
(一) 团队衍生型基金会——以联劝基金会和上海仁德基金会为例 | 第54-55页 |
(二) 团队衍生型资源依赖结构下的基金会公益供给形态选择 | 第55-56页 |
五、社区共建型基金会的公益供给形态 | 第56-60页 |
(一) 社区共建型基金会——以上海市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为例 | 第56-58页 |
(二) 社区共建型资源依赖结构下的基金会公益供给形态选择 | 第58-60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政策含义 | 第60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9页 |
后记 | 第69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