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微生物学论文--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

荧光假单胞菌(Pseudomonas fluorescens)2P24中Fic蛋白催化及调控机制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55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9-10页
    1.2 磷酸化第10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概述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激酶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磷酸酶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磷酸化位点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磷酸化作用第13-16页
    1.3 单磷酸腺苷化第16-4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概述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Fic结构域特征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Fic蛋白的催化机理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Fic蛋白的靶标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Fic蛋白的调控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6 Fic蛋白的自修饰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7 Fic蛋白的分类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8 fic基因分布与进化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9 几个重要的Fic蛋白第25-4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0 Fic靶标检测和筛选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1 Fic蛋白抑制剂筛选第42-44页
    1.4 拓扑异构酶第44页
    1.5 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第44-5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结构特征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活性抑制第46-51页
    1.6 假单胞菌第51-52页
    1.7 荧光假单胞菌2P24第52-54页
    1.8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54页
    1.9 研究内容第54-55页
第二章 2P24菌株Fic蛋白生物学功能分析第55-71页
    2.1 材料与方法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供试菌株、质粒及培养条件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培养基和溶液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序列分析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引物设计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DNA操作方法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化学感受态细胞制备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7 质粒接合转移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8 基因内缺失突变体构建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9 抗体及其制备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0 蛋白免疫印迹杂交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1 数据整理与分析第58页
    2.2 结果与分析第58-6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Fic蛋白序列分析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fic-1影响质粒DNA复制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fic-1抑制菌株生长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fic-1抑制DNA分离和细胞分裂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fic-1诱导SOS反应第67-69页
    2.3 讨论第69-71页
第三章 Fic蛋白作用靶标筛选和催化机制的研究第71-90页
    3.1 材料与方法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供试菌株、质粒及培养条件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细菌双杂交筛选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耶尔森菌蛋白诱导表达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共表达Fic-1和互作蛋白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蛋白纯化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单磷酸腺苷化反应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7 ATP水解活性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8 DNA超螺旋和松弛第74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分析第74-8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Fic-1互作蛋白筛选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Fic-1修饰GyrB和ParE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Fic-1修饰PfGyrB的Tyr111和PfParE的Tyr~(109)第77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其他细菌Fic蛋白修饰GyrB和ParE的能力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Fic影响DNA促旋酶或拓扑异构酶Ⅳ活性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表达Fic蛋白影响DNA分离第84-87页
    3.3 讨论第87-90页
第四章 Fic-1和AntF的调控初探第90-106页
    4.1 材料与方法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供试菌株、质粒及培养条件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启动子序列分析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转录起始位点检测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启动子活性测定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基因内缺失突变体构建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AntF的体外降解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7 AntF的体内降解第91页
    4.2 结果与分析第9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Fic-1自修饰影响活性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fic-1与antF共转录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fic-1转录不依赖RpoS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AntF抑制Fic-1活性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Lon蛋白酶降解AntF第96-102页
    4.3 讨论第102-106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06-109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106-107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107-109页
参考文献第109-126页
致谢第126-127页
附录第127-167页
    附图1 pDB-His质粒限制性酶切图谱及DNA序列第127-130页
    附图2 pBS-Flag质粒限制性酶切图谱及DNA序列第130-133页
    附表1 菌株和载体列表第133-135页
    附表2 用作Fic-1互作分析的基因第135-137页
    附表3 试验所用质粒第137-149页
    附表4 引物列表第149-167页
作者简历第167-168页

论文共1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Mercury, a Threat of Coastal Zone Life
下一篇:中医防治大肠癌研究现状综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