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第1章 权利行使型敲诈勒索行为的现状及引发的思考 | 第12-21页 |
1.1 典型案例 | 第12-13页 |
1.2 引发的思考 | 第13-21页 |
1.2.1 权利行使型敲诈勒索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| 第13-14页 |
1.2.2 权利行使型敲诈勒索行为的罪与非罪 | 第14-21页 |
第2章 权利行使型敲诈勒索行为定性之域外考察及借鉴 | 第21-26页 |
2.1 英美法系国家 | 第21-23页 |
2.1.1 英国 | 第21-22页 |
2.1.2 美国 | 第22-23页 |
2.2 大陆法系国家 | 第23-25页 |
2.2.1 德国 | 第23-24页 |
2.2.2 日本 | 第24-25页 |
2.3 国外法律规定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权利行使型敲诈勒索行为的定性分析 | 第26-40页 |
3.1 消费维权中索要巨额赔偿行为的定性 | 第26-29页 |
3.1.1 消费维权中高额索赔是否符合敲诈勒索罪的主观要件 | 第26-28页 |
3.1.2 向媒体曝光是否符合敲诈勒索罪要挟的客观要件 | 第28页 |
3.1.3 应当认定为敲诈勒索罪的索赔行为 | 第28-29页 |
3.2 职业打假中索要赔偿行为的定性 | 第29-34页 |
3.2.1 职业打假人的法律身份认定 | 第29-30页 |
3.2.2 职业打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2.3 职业打假索取赔偿与非法占有目的之认定 | 第32-33页 |
3.2.4 职业打假手段的合法性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3 向政府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索赔行为的定性 | 第34-38页 |
3.3.1 上访是否符合敲诈勒索罪的主观要件 | 第34-35页 |
3.3.2 上访是否符合敲诈勒索罪的客观要件 | 第35-37页 |
3.3.3 政府是否可以成为敲诈勒索罪的对象 | 第37-38页 |
3.4 索取精神损害赔偿行为的定性 | 第38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3页 |
致谢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