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0-15页 |
第1章 中国古代的“亲亲相隐”制度 | 第15-23页 |
1.1“亲亲相隐”制度的涵义与发展历程 | 第15-18页 |
1.1.1“亲亲相隐”制度的涵义 | 第15-16页 |
1.1.2“亲亲相隐”制度的阶段发展 | 第16-18页 |
1.2“亲亲相隐”制度在古代社会存在的原因分析 | 第18-23页 |
1.2.1 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 | 第18-19页 |
1.2.2 宗法制度的政治影响 | 第19-20页 |
1.2.3 伦理孝道的文化底蕴 | 第20-21页 |
1.2.4 儒家思想的人性基础 | 第21-23页 |
第2章“亲亲相隐”制度在当前立法中的现状和争议 | 第23-28页 |
2.1“亲亲相隐”制度在当前立法中的现状 | 第23-25页 |
2.1.1“亲亲相隐”制度在大陆地区的立法现状 | 第23-24页 |
2.1.2“亲亲相隐”制度在“港澳台”地区的立法现状 | 第24-25页 |
2.2“亲亲相隐”制度存废之争议 | 第25-28页 |
2.2.1“亲亲相隐”制度的肯定认识 | 第25-26页 |
2.2.2“亲亲相隐”制度的否定认识 | 第26-28页 |
第3章 中国当代“亲亲相隐”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| 第28-36页 |
3.1“亲亲相隐”制度的人性基础 | 第28-30页 |
3.1.1“亲亲相隐”制度的人性关怀 | 第28-29页 |
3.1.2“亲亲相隐”制度的可操作性 | 第29-30页 |
3.2“亲亲相隐”制度的社会价值 | 第30-32页 |
3.2.1“亲亲相隐”制度的和谐价值 | 第30-31页 |
3.2.2“亲亲相隐”制度的秩序价值 | 第31-32页 |
3.3“亲亲相隐”制度的法理分析 | 第32-36页 |
3.3.1“亲亲相隐”制度与刑法谦抑论 | 第32页 |
3.3.2“亲亲相隐”制度与期待可能性 | 第32-33页 |
3.3.3“亲亲相隐”制度与经济可行性 | 第33-34页 |
3.3.4“亲亲相隐”制度与诉讼执行度 | 第34-36页 |
第4章“亲亲相隐”制度在法律中进一步完善可行性设想 | 第36-41页 |
4.1 明确“亲亲相隐”制度的性质 | 第36-37页 |
4.1.1“亲亲相隐”是权利而非义务 | 第36-37页 |
4.1.2“亲亲相隐”是平等而非差等 | 第37页 |
4.2 明确“亲亲相隐”制度的适用范围 | 第37-41页 |
4.2.1 明确“亲亲相隐”制度的隐罪范围 | 第37-38页 |
4.2.2 明确“亲亲相隐”制度的主体范围 | 第38-39页 |
4.2.3 明确“亲亲相隐”制度的行为方式 | 第39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