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职业技术教育论文--学校管理论文

高职院校编外人员职业发展管理--以成都N学院为例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1章 绪论第12-25页
    1.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的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的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1.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核心概念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理论基础第16-18页
    1.3 职业发展管理研究文献综述第18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职业生涯阶段理论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职业选择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研究的创新性第22-23页
    1.4 研究框架第23-24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第24-25页
第2章 成都N学院编外人员职业发展管理现状调查第25-42页
    2.1 成都N学院编外用工的背景概述第25-26页
    2.2 成都N学院编外人员职业发展管理现状调查情况说明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调查主体情况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调查设计思路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调查预想效果第27页
    2.3 成都N学院编外人员职业发展管理调查情况第27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基本情况分析第27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组织层面职业发展管理调查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个人层面职业发展管理调查第38-42页
第3章 成都N学院编外人员职业发展管理现状分析第42-47页
    3.1 成都N学院编外人员职业发展管理特点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设立专门的职业发展管理机构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建立了较为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建立了较为科学的晋升制度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建立了较为公平的进修培训制度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向编外人员传递职业需求信息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规范合同管理,规避了劳动风险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7 为优秀的编外人员转变身份提供渠道第44页
    3.2 成都N学院编外人员职业发展管理存在的问题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职业发展管理理念落后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职业发展管理缺乏动态管理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对编外人员进行职业指导不够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内部岗位流动机会不够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学院与编外人员目标需进一步一致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其他第46-47页
第4章 成都N学院编外人员职业发展管理对策第47-58页
    4.1 高职院校编外人员职业发展管理原则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利益结合原则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共同参与原则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公平性原则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时间性原则第47-48页
    4.2 高职院校编外人员职业发展管理内容第48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建立编外人员职业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提供职业发展咨询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帮助编外人员设计职业发展路径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向编外人员开放工作岗位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回应和帮助编外人员解决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提供教育和培训第54页
    4.3 高职院校编外人员职业发展管理保障措施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健全组织领导机构,落实各项责任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大力宣传,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完善制度,建立健全人才发展的良好机制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拓宽渠道,加大人才院内培养力度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,努力提高编外人员的师德水平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深入实际,积极开展人才工作研究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公平竞争,择优选聘各类人才第56-58页
结论第58-59页
致谢第59-60页
参考文献第60-63页
附录1第63-66页
附录2第66页

论文共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EEMD方法在GPS变形监测多路径效应中的应用
下一篇:500T液压机液压系统改造及本体结构优化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