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保险论文--中国保险业论文--各种类型保险论文

我国农机互助保险发展研究

摘要第8-9页
英文摘要第9-10页
1 引言第11-2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目的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综述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综述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第16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研究技术路线第17-18页
    1.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8-21页
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21-27页
    2.1 农机互助保险相关概述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农机风险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农机保险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互助保险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农机互助保险第24页
    2.2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市场失灵理论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农业保护理论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合作博弈理论第26-27页
3 我国农机互助保险发展情况分析第27-34页
    3.1 我国农机保险发展历程第27-28页
    3.2 我国农机互助保险发展现状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农机互助保险规模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农机互助保险险种范围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农机互助保险保费厘定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参保会员的农机事故与人员伤亡情况第30-32页
    3.3 我国农机互助保险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阻碍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农机互助保险体系不健全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农机互助保险经营主体服务能力有限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缺乏引导与宣传,农户参保意识较低第33-34页
4 我国农机互助保险全面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第34-40页
    4.1 我国农机互助保险全面发展的必要性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抵御农机风险的客观需要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弥补传统商业保险的不足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提供保障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第36-37页
    4.2 我国农机互助保险全面发展的可行性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政策支持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试点效果显著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国外先进经验第38-40页
5 基于合作博弈模型分析我国农机互助保险路径选择第40-45页
    5.1 合作博弈模型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合作博弈模型的构成要素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夏普里值求解方法第40-41页
    5.2 农机互助保险合作博弈分析过程第41-44页
    5.3 实证结果分析第44-45页
6 我国全面发展农机互助保险的原则与对策第45-53页
    6.1 我国全面发展农机互助保险原则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可持续发展原则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民主管理原则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自愿与强制相结合原则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政府组织推动、保险机构经办、农民互助共济的合作原则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低保费、保生产、广覆盖原则第47页
    6.2 对策建议第47-5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宏观上完善农机互助保险组织体系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微观上合理区划农机互助保险经营主体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促进中央财政补贴,提高经营主体服务能力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加强政策引导与宣传,提升农户参保意识第51-53页
7 结论第53-54页
致谢第54-55页
参考文献第55-58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8页

论文共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QAR数据译码技术研究与自动译码系统的建立
下一篇:Hedgehog-Gli1信号通路在胃癌干样细胞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