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铁路运输论文--铁路线路工程论文--线路施工论文--施工安全与保护论文

基于网格化的轨道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模式研究

致谢第5-6页
中文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1 绪论第20-4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23页
    1.2 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23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危险源分析与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与标准建设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模式研究第31-34页
    1.3 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中的问题第34-35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技术路线第36-37页
    1.5 论文的内容安排第37-38页
    1.6 本章小结第38-40页
2 轨道工程建设网格化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基础研究第40-54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40页
    2.2 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网格的概念及特征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网格技术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网格化管理的概念、特征及方法论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网格技术与网格化管理的对比第43页
    2.3 网格化管理理论基础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系统论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控制论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协同论第45-46页
    2.4 安全管理理论基础第46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霍尔三维结构模式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“杜邦”安全管理理论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理论第51-52页
    2.5 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网格化管理的基本要素第52-53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53-54页
3 网格化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第54-84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4页
    3.2 基于GSN的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目标体系的建立第54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GSN方法概述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目标体系构建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基于GSN方法的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目标体系第58-60页
    3.3 网格化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总体模式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安全管理总体模式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安全管理组织网格设计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安全管理任务网格设计第63-64页
    3.4 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组织网格运行机制分析第64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业主单位级网格安全管理的运行机制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轨道项目管理中心级网格安全管理的运行机制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施工项目级网格安全管理的运行机制第68-70页
    3.5 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任务网格运行机制分析第70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四级任务网格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任务网格中的危险源安全管理流程及协同机制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网格化安全管理监控流程第73-74页
    3.6 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信息系统第74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背景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项目建设目标及建设原则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构成第76-82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82-84页
4 轨道工程建设危险源识别与控制方法研究第84-104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84页
    4.2 危险源识别概述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轨道工程建设危险源识别的原则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轨道工程建设危险源识别的特点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轨道工程建设危险源识别的依据第85-86页
    4.3 危险源识别的定性分析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危险源识别的类别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危险源识别定性分析第86-88页
    4.4 危险源识别的定量分析第88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危险源量化分析的相关理论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危险源量化分析基本流程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确定危险源量化分析指标体系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确定模糊矩阵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计算模糊综合重要程度值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6 计算各因素的相对权重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7 合成绝对权重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8 综合评价第95页
    4.5 危险源控制的原则与特征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危险源控制的原则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危险源控制的特征第96-97页
    4.6 危险源控制方法—独立第三方监测与评估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独立第三方监测内容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独立第三方监测流程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6.4 独立第三方安全评估第98页
        4.6.5 安全评估组织架构第98-99页
    4.7 危险源控制方法—最小系统仿真方法第99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最小系统测试仿真试验平台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M-SYS仿真试验平台的设计第101-103页
    4.8 本章小结第103-104页
5 面向网格化安全管理的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监控中心研究第104-126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104页
    5.2 网格化安全监控中心信息系统总体设计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安全监控中心信息系统网格化应用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格化安全管理监控平台第105页
    5.3 安全监控中心信息系统构成第105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信息系统构成第105-107页
    5.4 施工安全风险监控子系统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施工安全风险监控子系统构成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系统功能第107-108页
    5.5 盾构施工实时管理子系统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盾构施工实时管理子系统构成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系统功能第108-110页
    5.6 施工现场视频监控子系统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施工现场视频教监控子系统构成第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系统功能第110-111页
    5.7 安全质量隐患管理子系统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7.1 安全质量隐患管理子系统构成第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7.2 系统功能第111-113页
    5.8 动调管理、试运行故障统计及处置子系统第113-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8.1 动调管理、试运行故障统计及处置子系统构成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8.2 系统功能第114-119页
    5.9 应急视频会商子系统第119-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9.1 应急视频会商系统构成第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9.2 系统功能第119-121页
    5.10 安全监控应急指挥平台第121-124页
        5.10.1 安全监控应急指挥平台构成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10.2 系统功能第122-124页
    5.11 本章小结第124-126页
6 北京轨道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模式的应用实践第126-140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126页
    6.2 北京市轨道工程建设特点及安全现状第126-12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轨道工程建设特点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现状第127-128页
    6.3 轨道工程建设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——以六号线为例第128-13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六号线安全管理的组织网格第128-12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六号线安全管理的任务网格第129-13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信息系统平台第130-131页
    6.4 六号线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应用分析第131-13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六号线一期轨道工程概况第131-13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六号线一期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现状第132-13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六号线一期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对策分析第135-138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138-140页
7 结论第140-142页
    7.1 论文工作总结第140-141页
    7.2 下一步研究工作第141-142页
参考文献第142-146页
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第146-147页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47-148页
详细摘要第148-158页

论文共1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加筋路堤稳定性分析软件开发与应用
下一篇:基于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新方法的Cu、Al、Fe共掺杂Li(NiCoMn)1/3O2正极材料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