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引言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3-15页 |
1.2.1 国外CO_2减排的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1.2.2 国内CO_2减排的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4 主要创新 | 第16页 |
2 我国CO_2减排目标实现路径的理论基础 | 第16-24页 |
2.1 碳交易市场 | 第16-22页 |
2.1.1 碳交易市场的产生 | 第16-17页 |
2.1.2 国外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实践 | 第17-19页 |
2.1.3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起步 | 第19-21页 |
2.1.4 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必要性 | 第21-22页 |
2.2 减排交易机制 | 第22页 |
2.2.1 联合履约机制(JI) | 第22页 |
2.2.2 清洁发展机制(CDM) | 第22页 |
2.2.3 排放交易(ET) | 第22页 |
2.3 低碳经济 | 第22-23页 |
2.3.1 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 | 第22-23页 |
2.3.2 低碳经济的发展 | 第23页 |
2.4 碳税 | 第23-24页 |
2.4.1 碳税的产生 | 第23-24页 |
2.4.2 碳税与碳交易的比较 | 第24页 |
3 分析并预测未来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| 第24-32页 |
3.1 世界各国预期实现的CO_2减排目标 | 第24-25页 |
3.2 我国预期实现的减排目标 | 第25-26页 |
3.2.1 我国提出减排目标的背景 | 第25页 |
3.2.2 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的区别与联系 | 第25-26页 |
3.3 我国目前的CO_2排放量分析 | 第26-29页 |
3.3.1 基于改进的IPAT模型 | 第26-27页 |
3.3.2 数据搜集与整理 | 第27页 |
3.3.3 计算和结果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4 我国减排目标实现性分析 | 第29-32页 |
3.4.1 我国碳排放水平现状 | 第29-31页 |
3.4.2 2020年碳排放强度灰色预测模型 | 第31-32页 |
3.4.3 结果分析 | 第32页 |
4 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现状 | 第32-40页 |
4.1 国内配额交易市场的发展 | 第32-36页 |
4.1.1 我国七个主要的碳交易所 | 第32-33页 |
4.1.2 碳交易所的启动与发展 | 第33-35页 |
4.1.3 碳交易所的交易成果 | 第35-36页 |
4.2 CDM项目市场的发展 | 第36-39页 |
4.2.1 CDM项目介绍 | 第36页 |
4.2.2 我国CDM项目的产生 | 第36-37页 |
4.2.3 我国CDM项目交易流程 | 第37页 |
4.2.4 我国CDM项目交易成果 | 第37-39页 |
4.3 我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 | 第39-40页 |
4.3.1 碳交易市场不活跃 | 第39页 |
4.3.2 碳交易平台不统一 | 第39-40页 |
4.3.3 碳交易体系不完善 | 第40页 |
4.3.4 碳交易监管不灵活 | 第40页 |
5 促进减排目标实现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| 第40-44页 |
5.1 需注意的问题 | 第40-41页 |
5.1.1 二氧化碳总量控制与碳排放强度目标的不同 | 第40-41页 |
5.1.2 我国工业比重较大的特殊性 | 第41页 |
5.1.3 我国采用行政体制控制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 | 第41页 |
5.2 对策建议 | 第41-44页 |
5.2.1 建立全国统一发展的碳交易平台 | 第41-42页 |
5.2.2 完善碳交易市场的评价和监督体系 | 第42页 |
5.2.3 加强碳金融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| 第42-43页 |
5.2.4 规范碳交易市场的法制建设 | 第43页 |
5.2.5 优化产业结构低碳化 | 第43-44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44-45页 |
6.1 总结 | 第44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44-45页 |
致谢 | 第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