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43页 |
1.1 引言 | 第12页 |
1.2 半导体光催化分解水的原理 | 第12-14页 |
1.3 半导体光催化材料 | 第14-19页 |
1.3.1 紫外光响应半导体光催化剂的研究概况 | 第15-16页 |
1.3.2 可见光响应半导体光催化剂的研究概况 | 第16-19页 |
1.4 影响半导体光催化剂性能的因素(能带工程,物相结构,晶面工程) | 第19-31页 |
1.4.1 能带结构调变 | 第19-20页 |
1.4.2 物相结构调变 | 第20-22页 |
1.4.3 晶面工程 | 第22-31页 |
1.5 助催化剂在光催化反应中的作用 | 第31-38页 |
1.5.1 还原助催化剂 | 第31-34页 |
1.5.2 氧化助催化剂 | 第34-35页 |
1.5.3 氧化还原双助催化剂 | 第35-38页 |
1.6 晶面工程和助催化剂的关联 | 第38-41页 |
1.7 论文工作设想 | 第41-43页 |
第二章 实验试剂与催化剂分析 | 第43-48页 |
2.1 实验试剂 | 第43-44页 |
2.2 催化剂表征 | 第44-48页 |
2.2.1 X-射线粉末衍射分析(XRD) | 第44页 |
2.2.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(SEM和HRSEM) | 第44页 |
2.2.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(TEM) | 第44页 |
2.2.4 高分辨透射电镜(HRTEM)和电子选区衍射(SAED)分析 | 第44页 |
2.2.5 X-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(XPS) | 第44-45页 |
2.2.6 同步辐射X-射线吸收谱(XAS) | 第45页 |
2.2.7 紫外-可见光吸收光谱分析(DRS) | 第45页 |
2.2.8 元素含量分析(ICP) | 第45页 |
2.2.9 光催化活性分析 | 第45-48页 |
第三章 双助催化剂在具有等同晶面立方体NaTaO_3上的光催化分解水研究 | 第48-66页 |
3.1 引言 | 第48-49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49-50页 |
3.2.1 立方体NaTaO_3的合成 | 第49页 |
3.2.2 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在立方体NaTaO_3的光沉积 | 第49页 |
3.2.3 NiO助催化剂的担载 | 第49-50页 |
3.2.4 光催化反应活性评价 | 第50页 |
3.3 结果和讨论 | 第50-65页 |
3.3.1 立方体NaTaO_3的合成及表征 | 第50-51页 |
3.3.2 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在立方体NaTaO_3上的光沉积 | 第51-53页 |
3.3.3 在光催化分解水反应中证明在立方体NaTaO_3上的晶面一致性 | 第53-55页 |
3.3.4 担载NiO助催化剂的NaTa O_3光催化分解水反应 | 第55-59页 |
3.3.5 NaTaO_3光催化分解水反应中原位Ni/NiO双助催化剂的分析 | 第59-63页 |
3.3.6 Ni/NiO双助催化剂在具有等同晶面NaTaO_3上的全分解水机理 | 第63-65页 |
3.4 结论 | 第65-66页 |
第四章 在具有不同晶面的金红石TiO_2上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沉积助催化剂的光催化产氢研究 | 第66-81页 |
4.1 引言 | 第66-68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68-69页 |
4.2.1 不同 (110) 和(111)晶面比例的金红石相TiO_2晶体的合成 | 第68页 |
4.2.2 金属在具有 (110) 和 (111)晶面的金红石TiO_2上的沉积 | 第68页 |
4.2.3 光催化产氢反应测试 | 第68-69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9-79页 |
4.3.1 不同 (110) 和(111)晶面比例的金红石相TiO_2晶体的合成及表征 | 第69-70页 |
4.3.2 金属在具有 (110) 和 (111) 晶面的金红石相TiO_2晶体上的沉积 | 第70-74页 |
4.3.3 金红石相TiO_2晶体的选择性沉积和非选择性沉积与光催化产氢活性的关系的讨论 | 第74-79页 |
4.4 结论 | 第79-81页 |
第五章 层状型钙钛矿BaLa_4Ti_4O_(15)侧面和正面金属和氧化物的选择性沉积以及光催化分解水研究 | 第81-90页 |
5.1 引言 | 第81-82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82-83页 |
5.2.1 层状型钙钛矿材料BaLa_4Ti_4O_(15)的合成 | 第82页 |
5.2.2 在层状型钙钛矿材料BaLa_4Ti_4O_(15)上的金属和金属氧化物沉积 | 第82-83页 |
5.2.3 光催化活性测试 | 第83页 |
5.3 结果和讨论 | 第83-89页 |
5.3.1 层状型钙钛矿材料BaLa_4Ti_4O_(15)的合成及表征 | 第83-85页 |
5.3.2 在层状型钙钛矿材料BaLa_4Ti_4O_(15)上的金属和金属氧化物沉积 | 第85-87页 |
5.3.3 在层状型钙钛矿材料BaLa_4Ti_4O_(15)上的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助催化剂沉积后光催化分解水活性评价 | 第87-89页 |
5.4 结论 | 第89-90页 |
第六章 PdAg合金核壳结构金纳米棒的可控合成,光学性质以及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| 第90-105页 |
6.1 引言 | 第90-91页 |
6.2 实验部分 | 第91-93页 |
6.2.1 化学试剂及仪器 | 第91页 |
6.2.2 钯银合金在金纳米棒上的可控合成 | 第91-92页 |
6.2.3 钯银合金在金纳米棒上的电化学乙醇氧化测试 | 第92-93页 |
6.3 结果和讨论 | 第93-104页 |
6.4 结论 | 第104-105页 |
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105-109页 |
7.1 结论 | 第105-106页 |
7.2 论文不足 | 第106-107页 |
7.3 展望 | 第107-1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9-12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22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6页 |
附表 | 第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