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制药化学工业论文--生物制品药物的生产论文--碳水化合物、糖(醣)及脂类论文

灰兜巴多糖的降血糖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4-27页
    1.1 糖尿病概况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糖尿病及糖尿病流行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1 糖尿病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2 糖尿病流行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3 糖尿病的危害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1 胰岛素抵抗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2 胰岛素分泌缺陷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3 氧化应激与Ⅱ型糖尿病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糖尿病的治疗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1 磺酰脲类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2 格列奈类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3 双胍类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4 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类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5 α-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6 胰岛素制剂类第18-19页
    1.2 多糖的研究进展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多糖概述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多糖的结构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多糖的生物活性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1 降血糖作用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2 抗氧化作用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3 免疫调节作用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4 抗肿瘤作用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5 抗病毒作用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6 其他生物活性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机制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.1 抑制 α-葡萄糖苷酶活性,延缓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.2 保护和修复胰岛细胞,促进胰岛素的分泌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.3 调节糖代谢信号通路,促进外周组织和靶器官对糖的利用和代谢第23页
    1.3 灰兜巴多糖的研究进展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灰兜巴的主要成分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灰兜巴多糖第24-25页
    1.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意义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26-27页
第二章 灰兜巴多糖的结构测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第27-44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7页
    2.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材料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试剂及药品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28-29页
    2.3 实验方法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原料的预处理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灰兜巴多糖的制备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1 灰兜巴粗多糖的提取制备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2 活性炭法脱色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3 Sevage法脱蛋白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4 超滤纯化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苯酚-硫酸法测总糖含量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灰兜巴多糖的初步结构测定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.1 紫外光谱分析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.2 红外光谱分析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.3 分子量测定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灰兜巴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3 ·O_2~-自由基清除能力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4 亚铁离子螯合能力(FIC)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统计方法第33页
    2.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3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灰兜巴多糖中总糖含量的测定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灰兜巴多糖的超滤纯化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灰兜巴多糖的初步结构分析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3.1 紫外光谱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3.2 红外光谱分析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3.3 分子量测定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灰兜巴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4.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4.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4.3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4.4 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第41-42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42-44页
第三章 灰兜巴多糖抑制 α-葡萄糖苷酶作用研究第44-60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4页
    3.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原料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试剂及药品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45-46页
    3.3 实验方法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灰兜巴多糖对 α-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灰兜巴多糖抑制 α-葡萄糖苷酶的动力学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灰兜巴多糖抑制剂的温度稳定性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灰兜巴多糖抑制剂的p H稳定性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灰兜巴多糖对 α-葡萄糖苷酶的荧光猝灭作用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5.1 确定 α-葡萄糖苷酶溶液的合适浓度和最大发射波长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5.2 灰兜巴多糖对 α-葡萄糖苷酶的荧光猝灭作用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统计方法第48页
    3.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8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灰兜巴多糖抑制 α-葡萄糖苷酶作用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灰兜巴多糖抑制 α-葡萄糖苷酶的动力学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灰兜巴多糖抑制剂的温度稳定性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灰兜巴多糖抑制剂的p H稳定性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α-葡萄糖苷酶溶液的合适浓度和最大发射波长的确定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灰兜巴多糖对 α-葡萄糖苷酶的荧光猝灭作用第56-58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58-60页
第四章 灰兜巴多糖对Ⅱ型糖尿病KKAy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研究第60-76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0-61页
    4.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材料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验动物模型及饲料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实验试剂及药品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62-63页
    4.3 实验方法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实验动物的分组及饲养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生长情况观察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摄食量测定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体重测定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空腹血糖(FBG)测定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(OGTT)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9 组织采集及脏器指数计算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0 统计方法第65页
    4.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5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小鼠生长情况观察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灰兜巴多糖对Ⅱ型糖尿病KKAy小鼠体重的影响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灰兜巴多糖对Ⅱ型糖尿病KKAy小鼠摄食量的影响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灰兜巴多糖对Ⅱ型糖尿病KKAy小鼠空腹血糖(FBG)的影响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灰兜巴多糖对Ⅱ型糖尿病KKAy小鼠葡萄糖耐量(OGTT)的影响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6 灰兜巴多糖对Ⅱ型糖尿病 KKAy 小鼠糖化血红蛋白(Hb Alc)的影响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7 灰兜巴多糖对Ⅱ型糖尿病 KKAy 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8 灰兜巴多糖对Ⅱ型糖尿病KKAy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第73-74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74-76页
结论与展望第76-78页
    一、结论第76-77页
    二、主要创新点第77页
    三、展望第77-78页
参考文献第78-8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7-88页
致谢第88-89页
附件第89页

论文共8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TYK2和突变型P53对乳腺癌MDA-MB-231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
下一篇:基于FPGA实时视频图像网络传输系统设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