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7页 |
一、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2-14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二、研究范围及内容 | 第14-15页 |
三、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| 第15-16页 |
(一)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5页 |
(二) 主要的不足之处 | 第15-16页 |
四、研究方法及思路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国债的相关理论综述 | 第17-24页 |
一、国外学者对国债的研究状况 | 第17-20页 |
(一) 否定论流派 | 第17-18页 |
(二) 中立论流派 | 第18-19页 |
(三) 肯定论流派 | 第19-20页 |
二、国内学者对国债的研究状况 | 第20-24页 |
(一) 对二级市场分割问题的研究 | 第21-22页 |
(二) 对二级市场流动性问题的研究 | 第22页 |
(三) 对二级市场微观主体的研究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二级市场分割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| 第24-29页 |
一、二级市场分割的发展现状 | 第24-26页 |
(一) 以实物券柜台主导为特征的初创起步阶段(1988—1993年) | 第24页 |
(二) 以交易所场内市场主导为特征的试错前行阶段(1994—1996年) | 第24-25页 |
(三) 以银行间场外市场主导为特征的快速发展阶段(1997—2002年) | 第25页 |
(四) 二级市场渐进融合的新阶段(2002年至今) | 第25-26页 |
二、二级市场分割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6-29页 |
(一) 市场功能的分割 | 第26页 |
(二) 交易主体的分割 | 第26页 |
(三) 交易品种的分割 | 第26-27页 |
(四) 交易制度的分割 | 第27页 |
(五) 市场监管的分割 | 第27-28页 |
(六) 国债托管的分割 | 第28-29页 |
第四章 二级市场分割的成因分析和影响分析 | 第29-40页 |
一、二级市场分割的成因分析 | 第29-30页 |
(一) 制度性公共物品方面的原因 | 第29页 |
(二) 市场微观主体方面的原因 | 第29-30页 |
(三) 国债政策方面的原因 | 第30页 |
二、二级市场分割的影响分析 | 第30-40页 |
(一) 监管体系尚不健全 | 第30-32页 |
(二) 托管结算效率低下 | 第32-33页 |
(三) 市场流动性建设畸形发展 | 第33-40页 |
第五章 二级市场分割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| 第40-46页 |
一、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基础 | 第40-41页 |
(一) 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| 第40页 |
(二) 路径依赖理论概述 | 第40-41页 |
二、二级市场制度变迁的实践目的 | 第41-42页 |
(一) 减少不确定性 | 第41-42页 |
(二) 寻求整体市场的帕累托最优 | 第42页 |
三、二级市场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 | 第42-43页 |
(一) 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 | 第43页 |
(二) 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 | 第43页 |
四、当下二级市场分割的制度性缺陷 | 第43-44页 |
(一) 银行间市场的产权制度缺陷 | 第44页 |
(二) 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交易制度缺陷 | 第44页 |
(三) 二级市场的监管制度缺陷 | 第44页 |
五、未来融合市场分割的变迁动力和阻力 | 第44-46页 |
(一) 变迁动力:追去制度创新的收益 | 第44-45页 |
(二) 变迁阻力:陷入路径依赖的锁定 | 第45-46页 |
第六章 融合二级市场的对策建议 | 第46-54页 |
一、渐进性处理市场各方主体的利益关系 | 第46-47页 |
二、基于市场诉求的政府强力引导 | 第47-48页 |
三、改变路径依赖,降低交易成本 | 第48-51页 |
(一) 优化做市商制度 | 第49-50页 |
(二) 建立统一的结算托管体系 | 第50页 |
(三) 鼓励国债衍生产品的创新 | 第50-51页 |
四、为市场监管提供正式规则 | 第51-52页 |
五、重视内在制度的建设 | 第52-54页 |
结论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