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林业论文--森林树种论文--阔叶乔木论文--其他论文

小叶青冈实生苗繁育技术及抗旱性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综述第11-22页
    1.1 苗木繁育技术的研究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种子休眠概述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种子休眠的分类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进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5 施肥技术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6 苗木光合特性的研究第16页
    1.2 苗木抗旱性研究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林木抗旱机理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林木抗旱性鉴定指标第17-19页
    1.3 小叶青冈的研究第19-20页
    1.4 研究意义及内容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意义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20-21页
    1.5 研究技术路线第21-22页
2 种子休眠与萌发第22-33页
    2.1 试验材料第22页
    2.2 试验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种子的发芽率测定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种子的透水性试验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种子的透气性试验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种子萌发抑制物质的生物测定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层积处理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激素处理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萌发温度试验第23-24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24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种子的发芽率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种子的透水透气性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种子抑制物质的生物鉴定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层积处理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激素处理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29-30页
    2.4 小结与讨论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小结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讨论第30-33页
3 不同施肥量对苗木生长的影响第33-51页
    3.1 试验材料第33页
    3.2 试验设计第33-34页
    3.3 试验方法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苗木形态的测定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光合日变化的测定第35页
    3.4 结果分析第35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不同施肥量对苗高生长的影响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不同施肥量对地径生长的影响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不同施肥量苗高月增长量比较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不同施肥量地径月生长量比较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不同施肥量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不同施肥量对生物量的影响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7 不同施肥量对叶片光合日变化的影响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8 施肥对小叶青冈光合特性月变化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3.5 小结与讨论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小结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讨论第49-51页
4 苗木的抗旱性研究第51-62页
    4.1 试验材料第51页
    4.2 试验设计第51页
    4.3 试验方法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丙二醛(MDA)含量的测定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活性的测定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过氧化物酶(POD)活性的测定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游离脯氨酸(Pro)含量测定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苗高地径的测定第54页
    4.4 结果分析第54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水份胁迫下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水份胁迫下SOD酶的变化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水份胁迫下POD酶的变化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水份胁迫下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水份胁迫下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6 水分胁迫对苗木生长指标的影响第59-60页
    4.5 小结与讨论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小结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讨论第60-62页
5 结论第62-63页
参考文献第63-73页
附录A 缩略词表第73-75页
附录B 试验相关图片第75-77页
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77-79页
致谢第79页

论文共7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知识化制造系统自适应动态组织与调度
下一篇:银行贷款对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