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0页 |
1.1 引言 | 第9-10页 |
1.2 钢-混凝土组合梁的发展 | 第10-12页 |
1.2.1 单面组合梁 | 第10-11页 |
1.2.2 双面组合梁 | 第11-12页 |
1.3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3.1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 | 第12-13页 |
1.3.1.1 由外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 | 第13页 |
1.3.1.2 由塑形变形引起的裂缝 | 第13页 |
1.3.1.3 由温度及收缩变形引起的裂缝 | 第13页 |
1.3.2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的计算 | 第13-16页 |
1.3.2.1 粘结-滑移理论 | 第14页 |
1.3.2.2 无滑移理论 | 第14-15页 |
1.3.2.3 一般裂缝理论 | 第15-16页 |
1.3.2.4 试验统计模式 | 第16页 |
1.4 钢-混凝土组合梁的开裂特点和影响因素 | 第16-18页 |
1.4.1 组合梁负弯矩区混凝土板的开裂特点 | 第16-17页 |
1.4.2 组合梁裂缝宽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| 第17-18页 |
1.4.2.1 剪力钉的数量及布置间距 | 第17页 |
1.4.2.2 混凝土板与钢梁之间的相对滑移 | 第17页 |
1.4.2.3 力比 | 第17-18页 |
1.4.2.4 钢梁与混凝土板的高度比 | 第18页 |
1.5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组合梁裂缝宽度计算理论 | 第20-31页 |
2.1 钢筋混凝土间的粘结滑移理论 | 第20-26页 |
2.1.1 钢筋混凝土间的粘结滑移机理 | 第21-23页 |
2.1.1.1 光圆钢筋的粘结机理 | 第22页 |
2.1.1.2 变形钢筋的粘结机理 | 第22-23页 |
2.1.2 钢筋混凝土间粘结滑移的影响因素 | 第23-24页 |
2.1.3 钢筋混凝土间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| 第24-26页 |
2.2 钢梁与混凝土板之间的滑移理论 | 第26-27页 |
2.3 组合梁的裂缝宽度计算理论 | 第27-3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组合梁裂缝的数值模拟方法 | 第31-40页 |
3.1 钢筋混凝土板的数值模型 | 第31-32页 |
3.1.1 分离式模型 | 第31-32页 |
3.1.2 组合式模型 | 第32页 |
3.1.3 整体式模型 | 第32页 |
3.2 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粘结滑移的数值模拟 | 第32-36页 |
3.2.1 Goodman粘结单元 | 第33页 |
3.2.2 双弹簧粘结单元 | 第33-36页 |
3.2.3 斜压杆单元 | 第36页 |
3.2.4 六节点曲边节理单元 | 第36页 |
3.2.5 四节点线性节理单元 | 第36页 |
3.3 裂缝的数值模型 | 第36-39页 |
3.3.1 分离裂缝模型 | 第36-37页 |
3.3.2 内嵌式裂缝模型 | 第37页 |
3.3.3 弥散裂缝模型 | 第37-39页 |
3.3.4 钝裂缝带模型 | 第3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组合梁裂缝宽度的有限元分析 | 第40-64页 |
4.1 有限元方法的概述 | 第40-41页 |
4.2 组合梁有限元模型的选取 | 第41-43页 |
4.3 组合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43-50页 |
4.3.1 材料破坏准则及本构关系 | 第43-46页 |
4.3.2 模型中的单元类型选取 | 第46-48页 |
4.3.3 单元生死功能的介绍 | 第48-49页 |
4.3.4 裂缝的模拟 | 第49-50页 |
4.4 组合梁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0-63页 |
4.4.1 加载过程分析 | 第50-55页 |
4.4.2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5-63页 |
4.4.2.1 纵向钢筋配筋率对裂缝宽度和裂缝间距的影响 | 第56-59页 |
4.4.2.2 保护层厚度对裂缝宽度和裂缝间距的影响 | 第59-6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问题 | 第64-67页 |
5.1 结论 | 第64-65页 |
5.2 问题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个人简介、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