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21页 |
1.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8-11页 |
1.2 液化天然气性质和发展情况 | 第11-13页 |
1.2.1 液化天然气(LNG)的性质 | 第11页 |
1.2.2 液化天然气(LNG)的用途 | 第11-12页 |
1.2.3 国内LNG的生产与发展情况 | 第12-13页 |
1.3 焦炉煤气性质特点及使用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4 焦炉煤气制LNG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5 焦炉煤气甲烷化制LNG | 第15-19页 |
1.5.1 预净化单元 | 第15-16页 |
1.5.2 甲烷化单元 | 第16-18页 |
1.5.3 深冷液化单元 | 第18-19页 |
1.6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1.6.1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1.7 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富含甲烷的尾气净化工艺 | 第21-39页 |
2.1 预净化 | 第21-22页 |
2.2 脱水 | 第22-27页 |
2.2.1 固体吸附法脱水 | 第23页 |
2.2.2 吸附剂类型及性能 | 第23-25页 |
2.2.3 吸附脱水原理及流程 | 第25-27页 |
2.3 脱酸性气体 | 第27-37页 |
2.3.1 醇胺法 | 第29-30页 |
2.3.2 醇胺法工艺模拟 | 第30-32页 |
2.3.3 醇胺法脱酸影响因素 | 第32-37页 |
2.4 脱氮 | 第37-38页 |
2.4.1 焦炉煤气脱氮工艺 | 第37-3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3章 焦炉煤气液化工艺 | 第39-49页 |
3.1 混合制冷液化工艺 | 第39页 |
3.2 单循环一段混合冷剂制冷液化循环 | 第39-41页 |
3.2.1 单循环一段混合冷剂制冷液化流程 | 第39-40页 |
3.2.2 单循环一段混合冷剂制冷液化流程模拟 | 第40-41页 |
3.3 多段混合冷剂液化工艺 | 第41-43页 |
3.3.1 多段混合冷剂液化流程 | 第41-42页 |
3.3.2 多段混合冷剂液化工艺模拟 | 第42-43页 |
3.4 带丙烷预冷的混合制冷液化流程 | 第43-47页 |
3.3.1 丙烷预冷混合冷剂液化流程 | 第43-45页 |
3.3.2 对C_3/MR液化流程模拟 | 第45-47页 |
3.5 三种液化工艺比较 | 第47-48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4章 焦炉煤气制LNG工艺方案 | 第49-83页 |
4.1 焦炉煤气甲烷化制LNG工艺选择 | 第49-69页 |
4.1.1 原料气组成 | 第49-50页 |
4.1.2 预净化及压缩工艺选择 | 第50-57页 |
4.1.3 精脱硫工艺选择 | 第57-63页 |
4.1.4 甲烷化工艺选择 | 第63-65页 |
4.1.5 干燥液化工艺选择 | 第65-69页 |
4.2 焦炉煤气甲烷化制LNG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选用 | 第69-82页 |
4.2.1 气柜 | 第69-70页 |
4.2.2 压缩及预净化 | 第70-71页 |
4.2.3 精脱硫 | 第71-72页 |
4.2.4 甲烷化 | 第72-74页 |
4.2.5 干燥液化 | 第74-80页 |
4.2.6 产品储存及装车 | 第80-82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第5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83-85页 |
5.1 结论 | 第83页 |
5.2 建议 | 第83-84页 |
5.3 今后的研究工作及展望 | 第84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情况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