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前言 | 第8-11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8页 |
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8-9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8-9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9页 |
1.3 国内外现状分析 | 第9页 |
1.4 课题研究方法、内容、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9-10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9-10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0页 |
1.4.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0页 |
1.5 课题的创新性 | 第10-11页 |
2 蔡明亮电影的跨媒介艺术表现的形成 | 第11-20页 |
2.1 当代艺术语境下蔡明亮的电影艺术观 | 第11-12页 |
2.2 台湾“后新电影”时期与蔡明亮电影的当代艺术观 | 第12-15页 |
2.2.1 台湾“后新电影”时期 | 第12-13页 |
2.2.2 蔡明亮电影的当代艺术观 | 第13-15页 |
2.3 蔡明亮电影的跨媒介艺术表现观 | 第15-20页 |
2.3.1 蔡明亮电影中的装置艺术观念 | 第15-17页 |
2.3.2 蔡明亮电影中的行为艺术观念 | 第17-20页 |
3 蔡明亮电影的跨媒介艺术表现形式 | 第20-34页 |
3.1 蔡明亮电影中的元素运用 | 第20-24页 |
3.1.1 时间元素 | 第20-21页 |
3.1.2 空间元素 | 第21-22页 |
3.1.3 身体元素 | 第22-23页 |
3.1.4 老歌曲元素 | 第23-24页 |
3.1.5 水元素 | 第24页 |
3.2 蔡明亮电影中的装置艺术 | 第24-30页 |
3.3 蔡明亮电影中的行为艺术 | 第30-34页 |
4 蔡明亮电影的跨媒介艺术表现的美学特征 | 第34-40页 |
4.1 非戏剧性叙事表现手段 | 第34-35页 |
4.2 抒情长镜头 | 第35页 |
4.3 精简台词 | 第35-36页 |
4.4 蔡明亮与同时期的台湾“后新电影”导演美学对比 | 第36-40页 |
4.4.1 蔡明亮与侯孝贤 | 第37-38页 |
4.4.2 蔡明亮与李安 | 第38-39页 |
4.4.3 蔡明亮电影艺术的特征 | 第39-40页 |
5 蔡明亮电影的跨媒介艺术表现的贡献与影响 | 第40-45页 |
5.1 装置影像与当代艺术的互动 | 第40-41页 |
5.2 跨媒介的传播 | 第41-43页 |
5.3 对未来艺术电影的启示 | 第43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附录 | 第49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