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管理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·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2-18页 |
·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·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·传统旅游环境容量管理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现代旅游环境容量管理模式 | 第16-17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7-18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18页 |
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景区概况 | 第20-30页 |
·自然地理状况 | 第20-24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20页 |
·气候 | 第20页 |
·水文 | 第20-21页 |
·土壤 | 第21页 |
·地质与地貌 | 第21页 |
·植被和动物 | 第21-22页 |
·景观资源 | 第22-24页 |
·社会经济状况 | 第24-26页 |
·经济状况 | 第24页 |
·交通状况 | 第24-26页 |
·文化状况 | 第26页 |
·旅游发展情况 | 第26-27页 |
·旅游基础设施 | 第26页 |
·景区旅游收支 | 第26-27页 |
·景区划分 | 第27-29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旅游区环境现状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30-41页 |
·评价方法 | 第30-34页 |
·模糊综合评价法 | 第30-31页 |
·层次分析法 | 第31-34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34-37页 |
·建立指标体系的模型 | 第35-36页 |
·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环境容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| 第36-37页 |
·评价标准的确定 | 第37-40页 |
·评价标准确定的方法 | 第37-38页 |
·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状态指标评价标准 | 第38-39页 |
·压力及响应指标评价标准 | 第39-4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各单项指标分析 | 第41-55页 |
·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分析 | 第41-50页 |
·大气环境质量 | 第41-43页 |
·水环境质量 | 第43-46页 |
·声环境质量 | 第46-47页 |
·负离子浓度 | 第47-49页 |
·微生物含量 | 第49页 |
·植被覆盖率 | 第49页 |
·植物种类 | 第49-50页 |
·社会经济状况分析 | 第50-52页 |
·票务收入增长率 | 第50-51页 |
·游客满意度 | 第51页 |
·居民满意度 | 第51-52页 |
·压力状况分析 | 第52页 |
·响应状况分析 | 第52-54页 |
·环保投资率 | 第52-53页 |
·环保意识指数 | 第53-54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54-55页 |
第五章 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环境容量评价 | 第55-64页 |
·环境状态综合评价 | 第55-61页 |
·权重的确定 | 第55-56页 |
·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| 第56-61页 |
·压力与响应综合评价 | 第61页 |
·压力分析 | 第61页 |
·响应综合评价 | 第61页 |
·评价结果分析 | 第61-63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63-64页 |
第六章 环境容量管理与监测 | 第64-68页 |
·综合管理建议 | 第64-66页 |
·监测规划 | 第66-68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·结论 | 第68页 |
·展望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2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附录 | 第74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