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杨德昌电影创作背景 | 第8-11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杨德昌电影中的男性形象及其文化特征 | 第14-36页 |
2.1 儿童形象 | 第15-22页 |
2.1.1 理想与现实的对立:《指望》中的儿童形象 | 第15-17页 |
2.1.2 成长的哲学:《一一》中的儿童形象 | 第17-22页 |
2.2 青少年形象 | 第22-32页 |
2.2.1 残酷的青春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》中的青少年形象 | 第22-25页 |
2.2.2 欲望与道德的对抗《麻将》中的少年形象 | 第25-27页 |
2.2.3 混乱生活的苦闷:《青梅竹马》中的青年形象 | 第27-30页 |
2.2.4 虚假的真心《独立时代》中的青年形象 | 第30-32页 |
2.3 中年形象 | 第32-35页 |
2.3.1 现实的压迫与命运的抗争《恐怖分子》中的中年男性形象 | 第32-33页 |
2.3.2 儒者的困惑:《一一》中的中年男性形象 | 第33-35页 |
2.4 老人形象 | 第35-36页 |
2.4.1 没落的太阳:《青梅竹马》的老年形象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:杨德昌电影中的父子形象及关系 | 第36-41页 |
3.1 儿子形象 | 第36-38页 |
3.1.1 传统的顺从: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》中的儿子形象 | 第36-37页 |
3.1.2 现实的反叛:《麻将》中的儿子形象 | 第37-38页 |
3.2 父亲形象 | 第38-41页 |
3.2.1 返老还童的父亲 | 第38-39页 |
3.2.2 父子关系的离崩与回归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:困境中的男性形象 | 第41-45页 |
4.1 困境中成长的少年 | 第41页 |
4.2 失职的父亲 | 第41-43页 |
4.3 男性困惑的源泉 | 第43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