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背景 | 第8-19页 |
1.1 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概况 | 第8-9页 |
1.2 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性遗传与基因定位 | 第9-13页 |
1.2.1 孢子体不育类型的育性恢复性遗传与基因定位 | 第10-11页 |
1.2.2 配子体不育类型的育性恢复性遗传与基因定位 | 第11-12页 |
1.2.3 3种不育细胞质育性恢复基因的关系 | 第12-13页 |
1.3 我国杂交水稻的选育与推广 | 第13-15页 |
1.3.1 我国杂交籼稻的选育与推广 | 第13-14页 |
1.3.2 我国杂交粳稻的选育与推广 | 第14-15页 |
1.4 对三系杂交粳稻选育的探索 | 第15-17页 |
1.4.1 三系杂交粳稻恢复系、不育系的改良 | 第15-16页 |
1.4.2 其他不育细胞质源的利用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4.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三系育种中的应用 | 第17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粳稻恢复系C418的恢复力 | 第19-37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3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20页 |
2.1.2 恢复基因聚合系选育 | 第20-22页 |
2.1.3 恢复基因聚合系的鉴定 | 第22-23页 |
2.1.3.1 恢复基因聚合系农艺性状调查 | 第22-23页 |
2.1.3.2 测交F_1育性鉴定 | 第23页 |
2.1.3.3 产量性状鉴定 | 第23页 |
2.1.3.4 统计分析 | 第23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34页 |
2.2.1 恢复基因聚合系的选育 | 第23-26页 |
2.2.1.1 C418所带Rf1恢复基因的验证 | 第23-24页 |
2.2.1.2 目标基因紧密连锁标记的筛选 | 第24-25页 |
2.2.1.3 目标基因在各世代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果 | 第25-26页 |
2.2.2 恢复基因聚合系的鉴定 | 第26-34页 |
2.2.2.1 目的基因聚合单株的恢复力鉴定 | 第26-30页 |
2.2.2.2 改良株系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| 第30-32页 |
2.2.2.3 改良株系测交F_1产量性状表现 | 第32-34页 |
2.3 讨论与小结 | 第34-37页 |
2.3.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用于粳稻恢复系恢复力改良的初步尝试 | 第34-35页 |
2.3.2 Rf6、Rf18基因在粳稻恢复系改良上的应用价值 | 第35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43页 |
致谢 | 第43-4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44-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