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吕氏春秋》人学思想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绪论 | 第8-16页 |
| 一、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| 二、研究综述 | 第9-13页 |
| 三、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3-16页 |
| 第一章 《吕氏春秋》人学思想的历史背景 | 第16-23页 |
| 1.1 社会历史背景 | 第16-17页 |
| 1.1.1 社会经济、政治的发展 | 第16-17页 |
| 1.1.2 思想文化背景 | 第17页 |
| 1.2 《吕氏春秋》人学思想的背景 | 第17-23页 |
| 1.2.1 先秦人学思想的起源 | 第18-19页 |
| 1.2.2 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人学思想 | 第19-23页 |
| 第二章 自然存在论 | 第23-33页 |
| 2.1 《吕氏春秋》的宇宙生成论及天人关系 | 第23-25页 |
| 2.1.1 宇宙生成论 | 第23-24页 |
| 2.1.2 天人关系 | 第24-25页 |
| 2.2 “因四时之序而配以人事” | 第25-29页 |
| 2.3 自然人性 | 第29-33页 |
| 2.3.1 人性始生于天 | 第29-30页 |
| 2.3.2 “适欲”以保身 | 第30-33页 |
| 第三章 人生观 | 第33-41页 |
| 3.1 认识论 | 第33-35页 |
| 3.2 “贵生”与“安死”的生命观 | 第35-38页 |
| 3.2.1 “贵生” | 第35-36页 |
| 3.2.2 “节葬”以“安死” | 第36-38页 |
| 3.3 荣辱义利的价值观 | 第38-41页 |
| 3.3.1 道义 | 第38-39页 |
| 3.3.2 道义的运用 | 第39-41页 |
| 第四章 人治论 | 第41-54页 |
| 4.1 人聚成群、君立于众 | 第41-43页 |
| 4.2 以民为本 | 第43-46页 |
| 4.2.1 本民与有司治民 | 第43页 |
| 4.2.2 利民、得民心 | 第43-44页 |
| 4.2.3 君道无为而臣有为 | 第44-46页 |
| 4.3 “孝”与“教” | 第46-51页 |
| 4.3.1 务本而莫贵于孝 | 第46-48页 |
| 4.3.2 以教化人 | 第48-51页 |
| 4.4 “治身”与“治国” | 第51-54页 |
| 结论《吕氏春秋》人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| 第54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62页 |
| 致谢 | 第62-64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