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7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1页 |
| 缩略词表 | 第12-13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21页 |
| 1 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| 第13-16页 |
| 1.1 灰霉病的发生及危害 | 第13页 |
| 1.2 灰霉病的症状 | 第13页 |
| 1.3 灰霉病的病害循环 | 第13-14页 |
| 1.4 灰霉病病害严重度分级标准 | 第14-15页 |
| 1.5 灰霉病的防治 | 第15-16页 |
| 2 灰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6-17页 |
| 2.1 灰葡萄孢的生长与发育 | 第16页 |
| 2.2 灰葡萄孢的侵染过程 | 第16-17页 |
| 3 灰霉病菌的鉴定及检测技术 | 第17-19页 |
| 3.1 传统的灰霉病菌鉴定方法 | 第17页 |
| 3.2 环介导等温扩增(LAMP)技术 | 第17-18页 |
| 3.3 RAPD与SCAR标记技术 | 第18-19页 |
| 3.4 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19页 |
|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9-21页 |
| 第二章 湖北省保护地草莓灰霉病流行规律 | 第21-38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6页 |
| 1.1 实验材料 | 第21-22页 |
| 1.1.1 菌株 | 第21页 |
| 1.1.2 培养基 | 第21页 |
| 1.1.3 实验溶液及试剂 | 第21-22页 |
| 1.1.4 设备仪器 | 第22页 |
| 1.2 实验方法 | 第22-26页 |
| 1.2.1 草莓灰霉病大棚发生动态调查 | 第22-23页 |
| 1.2.2 草莓灰霉病流行与大棚温湿度的相关性分析 | 第23页 |
| 1.2.3 草莓灰霉病菌无症组织带菌率研究 | 第23-25页 |
| 1.2.4 草莓灰霉病的药剂防效研究 | 第25-26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36页 |
| 2.1 草莓灰霉病大棚发生动态 | 第26-28页 |
| 2.2 草莓灰霉病流行与大棚温湿度的相关性分析 | 第28-31页 |
| 2.2.1 大棚温湿度 | 第28-31页 |
| 2.2.2 草莓灰霉病发病率与大棚温湿度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1页 |
| 2.3 草莓灰霉病菌无症组织带菌率研究 | 第31-35页 |
| 2.3.1 草莓无症组织保湿培养 | 第31-34页 |
| 2.3.2 草莓无症组织带菌率PCR检测 | 第34-35页 |
| 2.4 草莓灰霉病的药剂防效 | 第35-36页 |
| 3 小结与讨论 | 第36-38页 |
| 第三章 湖北省保护地番茄灰霉病流行规律 | 第38-55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38-42页 |
| 1.1 实验材料 | 第38-39页 |
| 1.1.1 菌株 | 第38页 |
| 1.1.2 培养基 | 第38页 |
| 1.1.3 实验溶液及试剂 | 第38-39页 |
| 1.1.4 设备仪器 | 第39页 |
| 1.2 实验方法 | 第39-42页 |
| 1.2.1 番茄灰霉病大棚发生动态调查 | 第39-40页 |
| 1.2.2 番茄灰霉病流行与大棚温湿度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0页 |
| 1.2.3 番茄灰霉病菌无症组织带菌率研究 | 第40-41页 |
| 1.2.4 番茄病残体土壤存活动态研究 | 第41-42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53页 |
| 2.1 番茄灰霉病大棚发生动态 | 第42-44页 |
| 2.2 番茄灰霉病流行与大棚温湿度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4-47页 |
| 2.2.1 大棚温湿度 | 第44-46页 |
| 2.2.2 番茄灰霉病发病率与大棚温湿度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2.3 番茄无症组织带菌率研究 | 第47-52页 |
| 2.3.1 番茄无症组织保湿培养 | 第47-49页 |
| 2.3.2 番茄无症组织带菌率PCR检测 | 第49-52页 |
| 2.4 番茄病残体土壤存活动态 | 第52-53页 |
| 3 小结与讨论 | 第53-55页 |
|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66页 |
| 致谢 | 第66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