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 | 第11-14页 |
·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 | 第11-13页 |
·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学术意义 | 第14页 |
·现实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·研究内容与思路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的重难点 | 第16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16-17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7-18页 |
·服务业集聚 | 第17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| 第17-18页 |
2 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借鉴 | 第18-26页 |
·产业集聚与外部性理论 | 第18-20页 |
·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 | 第20页 |
·新经济地理学——产业集聚与规模报酬递增 | 第20-22页 |
·自我强化与累积循环因果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| 第23-24页 |
·小结 | 第24-26页 |
3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测度及结果分析 | 第26-38页 |
·区域经济差距测度指标选择 | 第26-30页 |
·经济区域划分及样本选择 | 第30-31页 |
·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变动趋势及特征 | 第31-37页 |
·总体变动趋势 | 第31-32页 |
·区域经济差距的产业分解 | 第32-34页 |
·区域经济差距的区域分解 | 第34-37页 |
·小结 | 第37-38页 |
4 我国服务业集聚水平测度及结果分析 | 第38-48页 |
·服务业集聚水平测度指标选择 | 第38-40页 |
·我国服务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分析 | 第40-45页 |
·我国服务业集聚的总体测算结果及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分地区服务业集聚水平测算结果及分析 | 第41-44页 |
·分行业服务业集聚水平测算结果及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小结 | 第45-48页 |
5 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计量检验与分析 | 第48-64页 |
·作用机理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模型设定、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| 第49-51页 |
·研究方法设计——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 | 第51-54页 |
·数据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| 第51-52页 |
·空间回归模型简介 | 第52-53页 |
·本文空间回归模型设计 | 第53-54页 |
·空间计量检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4-60页 |
·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统计分析 | 第54-56页 |
·空间计量估计结果及分析 | 第56-60页 |
·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趋同分析 | 第60-62页 |
·空间趋同模型设计 | 第60-61页 |
·空间条件收敛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小结 | 第62-64页 |
6 从服务业集聚视角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| 第64-66页 |
·加大政策倾斜力度,实现区域间错位发展 | 第64页 |
·提高区域合作水平,构筑协同发展良性机制 | 第64页 |
·提高对外开放水平,加速承接产业转移 | 第64-65页 |
·加大人力资本投入,提升落后地区服务业人力资本水平 | 第65-66页 |
7 研究结论及展望 | 第66-68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66-67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6页 |
附录 | 第76-77页 |
A 本人在攻读硕士期间成果(发表(或会议)论文和基金项目) | 第76-77页 |
B 本人在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