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4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4-16页 |
1.2 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| 第16-21页 |
1.2.1 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子 | 第16页 |
1.2.2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| 第16-17页 |
1.2.3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1.2.4 农业面源污染中氮元素去向特征规律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1-24页 |
1.3.1 研究的目的 | 第21页 |
1.3.2 研究的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22页 |
1.3.4 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| 第24-31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4-25页 |
2.1.1 实验植物和土壤 | 第24页 |
2.1.2 实验药品 | 第24页 |
2.1.3 实验仪器和材料 | 第24-25页 |
2.2 实验方案设计 | 第25-27页 |
2.2.1 实验平台的设计及搭建 | 第25页 |
2.2.2 实验平台不同坡度的设计 | 第25-26页 |
2.2.3 实验不同降雨条件的设计 | 第26-27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27页 |
2.3.1 实验步骤 | 第27页 |
2.3.2 实验测定指标 | 第27页 |
2.4 实验测定指标测定方法 | 第27-31页 |
2.4.1 氨氮测定方法(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) | 第27-28页 |
2.4.2 硝态氮测定方法(紫外分光光度法) | 第28-29页 |
2.4.3 总氮测定方法(碱性过硫酸钾分光光度法) | 第29-31页 |
第3章 不同坡度条件下氮元素去向特征研究 | 第31-48页 |
3.1 不同坡度条件下实验的设计 | 第31页 |
3.2 面源污染不同去向中氨氮浓度变化的特征 | 第31-35页 |
3.2.1 地表径流水中氨氮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| 第31-33页 |
3.2.2 下层渗水中氨氮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| 第33-34页 |
3.2.3 地表径流水与下层渗水中氨氮浓度关系特征 | 第34-35页 |
3.3 面源污染不同去向中硝态氮浓度变化的特征 | 第35-39页 |
3.3.1 地表径流水中硝态氮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| 第35-37页 |
3.3.2 下层渗水中硝态氮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| 第37-38页 |
3.3.3 地表径流水与下层渗水中硝态氮浓度关系特征 | 第38-39页 |
3.4 面源污染不同去向中总氮浓度变化的特征 | 第39-43页 |
3.4.1 地表径流水中总氮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| 第39-41页 |
3.4.2 下层渗水中总氮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| 第41-42页 |
3.4.3 地表径流水与下层渗水中总氮浓度关系特征 | 第42-43页 |
3.5 氨氮、硝态氮、总氮浓度关系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| 第43-45页 |
3.5.1 地表径流水中氨氮、硝态氮、总氮浓度关系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| 第44页 |
3.5.2 下层渗水中氨氮、硝态氮、总氮浓度关系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| 第44-45页 |
3.6 小结 | 第45-48页 |
第4章 不同降雨条件下氮元素去向特征研究 | 第48-62页 |
4.1 不同降雨条件下实验的设计 | 第48页 |
4.2 面源污染不同去向中氨氮浓度变化的特征 | 第48-52页 |
4.2.1 地表径流水中氨氮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| 第48-49页 |
4.2.2 下层渗水中氨氮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| 第49-51页 |
4.2.3 地表径流水与下层渗水中氨氮浓度关系特征 | 第51-52页 |
4.3 面源污染不同去向中硝态氮浓度变化的特征 | 第52-56页 |
4.3.1 地表径流水中硝态氮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| 第52-53页 |
4.3.2 下层渗水中硝态氮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| 第53-55页 |
4.3.3 地表径流水与下层渗水中硝态氮浓度关系特征 | 第55-56页 |
4.4 面源污染不同去向中总氮浓度变化的特征 | 第56-60页 |
4.4.1 地表径流水中总氮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| 第56-57页 |
4.4.2 下层渗水中总氮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| 第57-58页 |
4.4.3 地表径流水与下层渗水中总氮浓度关系特征 | 第58-60页 |
4.5 小结 | 第60-62页 |
结论与建议 | 第62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