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培养之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23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9页 |
1.2 研究的背景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| 第10-13页 |
1.3.1 研究的必要性 | 第10-12页 |
1.3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的现状 | 第13-21页 |
1.4.1 数学语言学习障碍方面 | 第14-15页 |
1.4.2 数学语言转化方面 | 第15-16页 |
1.4.3 数学语言能力方面 | 第16-19页 |
1.4.4 数学表达能力方面 | 第19-21页 |
1.5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之处 | 第21-23页 |
1.5.1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21-22页 |
1.5.2 创新之处 | 第22-23页 |
2 数学表达能力的相关理论综述 | 第23-31页 |
2.1 与数学表达能力相关的概念介绍 | 第23-27页 |
2.1.1 数学语言 | 第23页 |
2.1.2 自然语言 | 第23页 |
2.1.3 符号语言 | 第23-24页 |
2.1.4 图表语言 | 第24页 |
2.1.5 数学语言能力 | 第24-25页 |
2.1.6 数学表达、数学表达能力 | 第25页 |
2.1.7 数学阅读能力 | 第25-26页 |
2.1.8 数学理解能力 | 第26页 |
2.1.9 数学运算能力 | 第26-27页 |
2.2 提高数学表达能力的相关理论依据 | 第27-31页 |
2.2.1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| 第27-28页 |
2.2.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28-29页 |
2.2.3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| 第29页 |
2.2.4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| 第29-31页 |
3 新型模式教学 | 第31-45页 |
3.1 新型模式的论述 | 第31-35页 |
3.1.1 可行性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1.2 注意事项 | 第33-35页 |
3.2 开展新型教学活动形式 | 第35-36页 |
3.3 新模式与“传递-接受”模式下的教案对比 | 第36-45页 |
3.3.1 “6.1平方根(1)”(沪科版) | 第36-41页 |
3.3.2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| 第41-45页 |
4 实践部分 | 第45-51页 |
4.1 前测调查 | 第45页 |
4.2 教学实践 | 第45页 |
4.3 后测调查 | 第45页 |
4.4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5-51页 |
4.4.1 试验前测结果分析 | 第45-47页 |
4.4.2 试验后测结果分析 | 第47-51页 |
5 结语 | 第51-53页 |
5.1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| 第51页 |
5.2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附录 | 第55-59页 |
附录一 | 第55-56页 |
附录二 | 第56-57页 |
附录三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