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5页 |
1 相关概念 | 第14-15页 |
1.1 植物群落 | 第14页 |
1.2 植物景观 | 第14页 |
1.3 植物配置 | 第14页 |
1.4 景观评价 | 第14-15页 |
2 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5-21页 |
2.1 植物群落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2.2 居住小区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| 第16-18页 |
2.3 国内外居住区植物景观评价研究概况 | 第18-20页 |
2.4 近年关于福州市居住小区绿地植物景观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3 居住小区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2页 |
3.1 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较少 | 第21页 |
3.2 乡土植物资源挖掘不够 | 第21-22页 |
3.3 绿地布局不合理,绿地分布不均 | 第22页 |
3.4 绿化树种简单,配置单调,景观雷同 | 第22页 |
3.5 季相变化不明显 | 第22页 |
4 研究的目的、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2-25页 |
4.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2-25页 |
4.1.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22-23页 |
4.1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4.1.3 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居住小区的选择 | 第25-29页 |
1 福州市自然概况及植物资源 | 第25页 |
2 福州市居住小区概况 | 第25-26页 |
3 居住小区的选择 | 第26-29页 |
3.1 居住小区概况 | 第27-29页 |
3.1.1 中庚·国际华府 | 第27页 |
3.1.2 三盛国际公园 | 第27页 |
3.1.3 三盛托斯卡纳 | 第27-28页 |
3.1.4 大儒世家朗园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居住小区绿地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| 第29-56页 |
1 研究内容 | 第29页 |
2 调查与研究方法 | 第29-31页 |
2.1 实地调查 | 第29-30页 |
2.2 数据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2.1 植物生活型组成分析 | 第30页 |
2.2.2 植物群落特征指标的计算 | 第30-31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52页 |
3.1 植物群落基本概况分析 | 第31-37页 |
3.2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| 第37-42页 |
3.2.1 中庚国际华府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2.2 大儒世家朗园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2.3 三盛国际公园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2.4 三盛托斯卡纳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3 植物应用频度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4 植物生活型组成分析 | 第43页 |
3.5 不同绿地类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| 第43-52页 |
3.5.1 不同绿地类型植物物种重要值 | 第43-48页 |
3.5.2 不同绿地类型植物物种优势度指数 | 第48-49页 |
3.5.3 不同绿地类型植物物种丰富度 | 第49-50页 |
3.5.4 不同绿地类型植物物种多样性 | 第50-51页 |
3.5.5 不同绿地类型植物物种均匀度指数 | 第51-52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52-56页 |
4.1 福州市现代居住小区植物配置现状 | 第52-53页 |
4.2 居住小区植物群落结构的基本特征 | 第53页 |
4.3 居住小区植物组成的基本特征 | 第53页 |
4.4 居住小区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比较 | 第53页 |
4.5 居住小区不同绿地类型物种多样性比较 | 第53-54页 |
4.6 现有植物群落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| 第54-56页 |
4.6.1 物种组成单一,生活型简单,搭配忽视种群关系 | 第54页 |
4.6.2 优化措施 | 第54-56页 |
第四章 居住小区植物景观评价 | 第56-75页 |
1 研究内容 | 第56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56-63页 |
2.1 实地调查 | 第56页 |
2.2 问卷调查 | 第56-61页 |
2.2.1 SD法问卷调查 | 第56-57页 |
2.2.2 非专业人士的调查问卷 | 第57页 |
2.2.3 AHP法 | 第57-61页 |
2.3 数据分析 | 第61-63页 |
2.3.1 SD法数据分析 | 第61页 |
2.3.2 非专业人士的数据分析 | 第61-62页 |
2.3.3 AHP法数据分析 | 第62-63页 |
3 调查结果与分析 | 第63-73页 |
3.1 SD法调查结果与分析 | 第63-67页 |
3.1.1 SD法分析 | 第63-65页 |
3.1.2 因子分析 | 第65-67页 |
3.2 非专业人士调查结果与分析 | 第67-69页 |
3.2.1 居民调查问卷总体情况分析 | 第67-68页 |
3.2.2 不同居住小区居民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| 第68-69页 |
3.3 AHP法评价结果与分析 | 第69-73页 |
3.3.1 判断矩阵的构建 | 第69-71页 |
3.3.2 综合评价结果 | 第71-73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73-75页 |
第五章 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方式研究 | 第75-84页 |
1 不同绿地植物配置方式分析 | 第75-77页 |
1.1 道路绿地植物配植方式 | 第75页 |
1.2 公共绿地植物配植方式 | 第75-76页 |
1.3 公建附属绿地植物配植方式 | 第76页 |
1.4 宅旁绿地植物配植方式 | 第76-77页 |
2 不同绿地植物配置方式优化建议 | 第77-84页 |
2.1 道路绿地植物配植方式优化建议及植物景观模式推荐 | 第78-79页 |
2.2 公共绿地植物配植方式优化建议及植物景观模式推荐 | 第79-80页 |
2.3 公建附属绿地景观植物配植方式优化建议及植物景观模式推荐 | 第80-81页 |
2.4 宅旁绿地植物配植方式优化建议及植物景观模式推荐 | 第81-82页 |
2.5 立体式植物景观配置优化意见及模式推荐 | 第82-84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2页 |
附录 | 第92-118页 |
附表一:福州市居住小区四种绿地类型植物景观评价图像 | 第92-103页 |
附表二:居住小区绿化调查问卷 | 第103-105页 |
附表三:植物名录表 | 第105-109页 |
附表四:公共绿地乔木层植物数量特征表 | 第109-111页 |
附表五:公共绿地灌木层植物数量特征表 | 第111-112页 |
附表六:公建附属绿地乔木层植物数量特征表 | 第112-113页 |
附表七:公建附属绿地灌木层植物数量特征表 | 第113-114页 |
附表八:宅旁绿地乔木层植物数量特征表 | 第114-115页 |
附表九:宅旁绿地灌木层植物数量特征表 | 第115-116页 |
附表十:道路绿地乔木层植物数量特征表 | 第116-117页 |
附表十一:道路绿地灌木层植物数量特征表 | 第117-118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18-119页 |
致谢 | 第1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