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财政法论文--经济法论文--商业经济管理法令论文

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机制研究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1章 绪论第13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依据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4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7-18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、方法及可行性分析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可行性分析第18-19页
    1.4 主要工作和创新第19页
    1.5 论文的基本结构第19-20页
第2章 缺陷产品召回法律机制概述第20-26页
    2.1 缺陷产品召回的概念界定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缺陷产品的含义及特点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缺陷产品召回的概念第21-22页
    2.2 缺陷产品召回法律机制的特征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召回义务主体的广泛性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召回对象的批量性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召回机制的法定性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召回需按法定程序,在主管部门监督下实施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召回信息的公示性第23页
    2.3 缺陷产品召回的法律机制功能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提高企业的社会信誉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规范市场的良好秩序第24-25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25-26页
第3章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6-33页
    3.1 我国当前缺陷产品召回机制的立法现状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《民法通则》规定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《产品质量法》规定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规定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《侵权责任法》规定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《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》的规定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单行法规的规定第28-29页
    3.2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现有相关法律规定过于宽泛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召回对象标准模糊不清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没有专门的鉴定机构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召回的主管部门职能不清、监督力度不够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法律责任不明确、惩罚力度不足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缺乏产品召回的程序性规范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产品召回的配套机制不完善第32页
    3.3 小结第32-33页
第4章 国外缺陷产品召回的法律机制及其借鉴意义第33-42页
    4.1 美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机制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美国缺陷产品召回的相关立法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美国缺陷产品召回的执行机构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美国缺陷产品召回的特点第35-36页
    4.2 日本缺陷产品召回法律机制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日本缺陷产品召回的相关立法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日本缺陷产品召回的执行机构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日本缺陷产品召回的特点第37页
    4.3 英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机制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英国缺陷产品召回的基本立法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英国缺陷产品召回的执行机构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英国缺陷产品召回的特点第38-39页
    4.4 国外缺陷产品召回法律机制对我国的借鉴之处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立法机关通过法律形式确定召回机制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引入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设立惩罚性赔偿的规定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自愿召回和指令召回相结合第40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40-42页
第5章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机制的完善第42-51页
    5.1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机制实体性规范完善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进一步明确缺陷产品认定标准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构建专业的鉴定机构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明确产品召回主管部门的分工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全面确立惩罚性赔偿责任机制第45-46页
    5.2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机制程序性规范完善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主动召回程序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指令召回程序第47-48页
    5.3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相关配套机制的完善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完善缺陷产品召回保险机制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完善缺陷产品预警机制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完善缺陷产品召回伤害监测机制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完善缺陷产品召回信息披露机制第50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50-51页
结论和展望第51-52页
    1. 结论第51页
    2. 展望第51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5页
致谢第55-56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第56-57页
    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6页
    参与的课题第56-57页

论文共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留数方法在组合恒等式证明中应用
下一篇:吉林省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