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域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系统动力学分析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引言 | 第10-17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1.5 本文创新点 | 第16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16-17页 |
2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7-24页 |
2.1 土地整理的相关概念 | 第17-19页 |
2.1.1 土地整理的定义 | 第17-18页 |
2.1.2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 | 第18-19页 |
2.2 景观生态学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3 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4 复杂系统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3 区域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SD模型 | 第24-35页 |
3.1 系统动力学方法概述 | 第24页 |
3.2 系统建模的原则 | 第24-25页 |
3.2.1 适度性原则 | 第24-25页 |
3.2.2 结构决定功能原则 | 第25页 |
3.2.3 主回路原则 | 第25页 |
3.2.4 同构性原则 | 第25页 |
3.3 模型边界的确定 | 第25-26页 |
3.3.1 经济子系统边界 | 第25页 |
3.3.2 社会子系统边界 | 第25-26页 |
3.3.3 景观生态子系统边界 | 第26页 |
3.4 因果关系分析 | 第26-28页 |
3.4.1 经济子系统 | 第26-27页 |
3.4.2 社会子系统 | 第27页 |
3.4.3 景观生态子系统 | 第27-28页 |
3.5 系统流图 | 第28-30页 |
3.6 参数确定 | 第30-31页 |
3.6.1 初始变量的确定 | 第30页 |
3.6.2 常数值的确定 | 第30页 |
3.6.3 表函数的确定 | 第30-31页 |
3.7 构建方程 | 第31-32页 |
3.8 模型检验 | 第32-34页 |
3.8.1 心智模型测试 | 第32页 |
3.8.2 极端条件测试 | 第32-33页 |
3.8.3 稳定性检验 | 第33-34页 |
3.9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4 河北省青县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应用研究 | 第35-47页 |
4.1 研究区概况 | 第35-38页 |
4.1.1 自然资源条件 | 第35-36页 |
4.1.2 社会经济条件 | 第36-37页 |
4.1.3 土地利用概况 | 第37-38页 |
4.2 模型仿真模拟 | 第38-46页 |
4.2.1 现状条件下的情景模拟 | 第38-42页 |
4.2.2 特定条件下的情景模拟 | 第42-45页 |
4.2.3 政策建议 | 第45-46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47-49页 |
5.1 结论 | 第47-48页 |
5.2 展望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3页 |
后记 | 第53-5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5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清单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