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信诈骗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引言 | 第12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2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1.3 研究方法、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5页 |
1.3.3 本文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2 电信诈骗概述 | 第16-21页 |
2.1 电信诈骗的内涵及特点 | 第16-17页 |
2.1.1 电信诈骗的内涵 | 第16页 |
2.1.2 电信诈骗的特点 | 第16-17页 |
2.2 电信诈骗的类型 | 第17-19页 |
2.2.1 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诈骗 | 第17-18页 |
2.2.2 以“车祸住院”需要赔偿为名的诈骗 | 第18页 |
2.2.3 冒充熟人诈骗 | 第18页 |
2.2.4 虚构“购车/房”退税 | 第18页 |
2.2.5 虚假中奖信息诈骗 | 第18页 |
2.2.6 利用“空壳公司”诈骗 | 第18-19页 |
2.3 电信诈骗的危害 | 第19-21页 |
2.3.1 严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| 第19页 |
2.3.2 严重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和稳定发展 | 第19-20页 |
2.3.3 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 | 第20-21页 |
3 我国电信诈骗监管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8页 |
3.1 主管部门监管失职,行业规范不严 | 第21-24页 |
3.1.1 对电信行业的监管 | 第21-22页 |
3.1.2 对银行业的监管 | 第22-23页 |
3.1.3 对网络平台的监管 | 第23-24页 |
3.2 公安部门内部管理松懈 | 第24-25页 |
3.2.1 信息技术较落后 | 第24-25页 |
3.2.2 缺少专门管理机构 | 第25页 |
3.3 各部门、区域间缺乏协作管理机制 | 第25-28页 |
3.3.1 各部门合作机制不健全 | 第25-26页 |
3.3.2 区域性侦查协作机制不完善 | 第26-27页 |
3.3.3 缺乏国际协作机制 | 第27-28页 |
4 国外电信诈骗问题的监管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 | 第28-33页 |
4.1 国外电信诈骗问题的监管措施 | 第28-30页 |
4.1.1 美国关于电信诈骗的监管措施 | 第28页 |
4.1.2 德国关于电信诈骗的监管措施 | 第28-29页 |
4.1.3 澳大利亚关于电信诈骗的监管措施 | 第29-30页 |
4.2 国外电信诈骗问题的监管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0-33页 |
4.2.1 深化多方合作 | 第30-31页 |
4.2.2 推行个人信用体系 | 第31页 |
4.2.3 加大科技强警力度 | 第31-33页 |
5 完善我国电信诈骗监管体系的建议 | 第33-40页 |
5.1 明确主管部门职责,落实行业规范 | 第33-36页 |
5.1.1 加强对电信行业的监管 | 第33-34页 |
5.1.2 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 | 第34-35页 |
5.1.3 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 | 第35-36页 |
5.2 完善公安部门内部管理体系 | 第36-38页 |
5.2.1 强化公安信息化建设 | 第36-37页 |
5.2.2 创设专门执法机构. | 第37-38页 |
5.3 推动多方协作,创建高效防范机制 | 第38-40页 |
5.3.1 加强公安与银行、电信行业合作 | 第38页 |
5.3.2 建立健全跨地域联合防范体制 | 第38-39页 |
5.3.3 健全跨境警务协作机制 | 第39-40页 |
结论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4页 |
后记 | 第44-4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