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
| 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前言 | 第7-8页 |
| 一、案情简介与争议焦点 | 第8-11页 |
| (一)案情简介 | 第8-9页 |
| 1.案例一 | 第8-9页 |
| 2.案例二 | 第9页 |
| (二)案例解析 | 第9-11页 |
| 二、诈骗罪的主观要件 | 第11-15页 |
| (一)诈骗罪主观方面 | 第11-12页 |
| 1.认识因素 | 第11-12页 |
| 2.意志因素 | 第12页 |
| (二)诈骗罪的主观故意 | 第12-13页 |
| (三)诈骗罪与相关范畴主观上的区分 | 第13-15页 |
| 1.诈骗罪与民事借贷的区分 | 第13-14页 |
| 2.诈骗罪与盗窃罪主观上的区分 | 第14-15页 |
| 三、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论争议 | 第15-19页 |
| (一)普通法系的“非法占有目的”的理论 | 第15-16页 |
| (二)大陆法系的“非法占有目的”的理论 | 第16-17页 |
| (三)对我国“非法占有目的”理论的评析 | 第17-19页 |
| 四、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 | 第19-24页 |
| (一)刑法中“非法占有目的”的界定 | 第19-20页 |
| 1.“占有”在刑法与民法上的区分 | 第19页 |
| 2.非法占有目的与非法占用目的的区分 | 第19-20页 |
| 3.行为人主观是否非法“所有” | 第20页 |
| (二)诈骗罪中“非法占有目的”内容的认定 | 第20-21页 |
| 1.“非法占有目的”内容的认定 | 第20-21页 |
| 2.“非法占有目的”产生时间的认定 | 第21页 |
| (三)推定的方法原则 | 第21-24页 |
| 1.基础事实真实客观的原则 | 第22页 |
| 2.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| 第22页 |
| 3.综合考虑全面分析的原则 | 第22-23页 |
| 4.允许被告人反驳的原则 | 第23-24页 |
| 结论 | 第24-2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5-27页 |
| 致谢 | 第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