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引言 | 第11-13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3-23页 |
第一节 中医对脾的认识 | 第13-15页 |
一、脾的解剖形态 | 第13-14页 |
二、脾的生理功能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古代有关脾虚理论的论述 | 第15-16页 |
第三节 脾虚证的现代研究概况 | 第16-17页 |
第四节 脾虚证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| 第17-18页 |
第五节 D-木糖排泄率的现代医学研究及应用 | 第18-19页 |
第六节 D-木糖排泄率在脾虚证方面的相关研究和检测方法 | 第19-21页 |
一、D-木糖排泄率在脾虚证方面的相关研究 | 第19-20页 |
二、D-木糖主要检测方法 | 第20-21页 |
第七节 多元统计方法在探讨中医症候与微观指标的关系上的应用 | 第21-22页 |
第八节 讨论与展望 | 第22-23页 |
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23-34页 |
第一节 研究对象 | 第23-24页 |
一、病例来源 | 第23页 |
二、诊断标准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实验设计 | 第24-34页 |
一、研究方法 | 第24-26页 |
二、研究结果 | 第26-34页 |
第三部分 讨论 | 第34-39页 |
第一节 尿木糖排泄率与脾虚证症状组合关系的研究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 脾虚症状与尿木糖排泄率的聚类分析与相关分析 | 第35页 |
第三节 脾虚患者治疗前后脾虚症状评分与尿木糖排泄率的逐步回归分析 | 第35-36页 |
第四节 治疗前后尿木糖排泄率改变与脾虚症状改善情况的分析 | 第36页 |
第五节 尿木糖排泄率与脾虚症状相关分析结果的意义 | 第36-37页 |
第六节 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| 第37-39页 |
结语 | 第39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5页 |
附录 | 第45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