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春砂小花形态结构与假合蕊柱形成机理的初步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1页 |
1.1 阳春砂概述 | 第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9页 |
1.2.1 姜科植物的花器官结构 | 第12-13页 |
1.2.2 花器官的运动 | 第13-16页 |
1.2.3 植物激素与花器官运动 | 第16-17页 |
1.2.4 植物内源激素的测定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阳春砂花器结构 | 第21-29页 |
2.1 实验地点与研究材料 | 第21-22页 |
2.1.1 实验地点 | 第21页 |
2.1.2 实验材料 | 第21页 |
2.1.3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21-22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2-24页 |
2.2.1 阳春砂小花远轴侧长度的测量 | 第22页 |
2.2.2 阳春砂小花花器的形态解剖与观察 | 第22页 |
2.2.3 阳春砂小花组织的透明片的制作 | 第22-23页 |
2.2.4 阳春砂小花石蜡切片的制作 | 第23页 |
2.2.5 阳春砂小花蜜腺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 | 第23-24页 |
2.2.6 阳春砂小花花蜜体积的测量 | 第24页 |
2.3 数据处理方法 | 第24页 |
2.4 结果 | 第24-27页 |
2.4.1 阳春砂小花生长时期的划分 | 第24页 |
2.4.2 阳春砂小花的各部分结构 | 第24-26页 |
2.4.3 阳春砂小花的假合蕊柱结构 | 第26-27页 |
2.4.4 阳春砂小花的整体结构 | 第27页 |
2.4.5 阳春砂小花的变态现象 | 第27页 |
2.5 小结与讨论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阳春砂花器生长生物学特性 | 第29-47页 |
3.1 实验地点与研究材料 | 第29-30页 |
3.1.1 实验地点 | 第29页 |
3.1.2 实验材料 | 第29页 |
3.1.3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29-30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30-32页 |
3.2.1 唇瓣抱合情况的统计 | 第30页 |
3.2.2 阳春砂小花开花时间的统计 | 第30页 |
3.2.3 阳春砂小花长度、宽度、厚度的测量 | 第30页 |
3.2.4 阳春砂小花的腔隙高度的测量 | 第30页 |
3.2.5 花柱长度的测量 | 第30-31页 |
3.2.6 花药长度、宽度、厚度的测量 | 第31页 |
3.2.7 两对花粉囊裂口夹角的测量 | 第31页 |
3.2.8 花粉囊缝隙宽度、花柱直径的测量 | 第31页 |
3.2.9 假合蕊柱挺直模型中相关角度的测量 | 第31页 |
3.2.10 蜜腺长度的测量 | 第31-32页 |
3.3 数据处理方法 | 第32页 |
3.4 结果 | 第32-45页 |
3.4.1 唇瓣的抱合情况 | 第32页 |
3.4.2 阳春砂小花在各时期的持续时间 | 第32-33页 |
3.4.3 阳春砂小花各部分在各时期的生长 | 第33-45页 |
3.5 小结与讨论 | 第45-47页 |
第4章 阳春砂假合蕊柱形成的机理 | 第47-53页 |
4.1 实验地点与研究材料 | 第47-48页 |
4.1.1 实验材料 | 第47页 |
4.1.2 实验材料 | 第47页 |
4.1.3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47-48页 |
4.2 试验方法 | 第48-49页 |
4.2.1 假合蕊柱不同横切部位的石蜡切片的制作 | 第48页 |
4.2.2 花柱、花药IAA分布的免疫荧光定位 | 第48-49页 |
4.3 数据处理方法 | 第49页 |
4.4 结果 | 第49-52页 |
4.4.1 假合蕊柱的形成过程 | 第49-50页 |
4.4.2 花丝的远近轴解剖结构比较 | 第50页 |
4.4.3 花药的解剖结构分析 | 第50页 |
4.4.4 花柱的远近轴解剖结构比较 | 第50-51页 |
4.4.5 IAA在花柱花药中的显微定位 | 第51页 |
4.4.6 花柱远近轴的IAA相对含量比较 | 第51-52页 |
4.5 小结与讨论 | 第52-53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3-55页 |
5.1 结论 | 第53-54页 |
5.2 本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| 第54页 |
5.3 未来展望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63页 |
附录 | 第63-84页 |
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84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7页 |
附件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