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0-19页 |
1.2.1 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6页 |
1.2.2 场论应用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述评 | 第18-19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21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21-23页 |
2 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场概述 | 第23-37页 |
2.1 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相关概念 | 第23-24页 |
2.1.1 商品房预售资金 | 第23页 |
2.1.2 监管与监管主体 | 第23-24页 |
2.1.3 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主体 | 第24页 |
2.2 我国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特点 | 第24-26页 |
2.3 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理论基础 | 第26-29页 |
2.3.1 法学分析——自由限制理论与安全效率理论 | 第27-28页 |
2.3.2 管理学分析——分类管理理论 | 第28-29页 |
2.4 场与静电场相关理论 | 第29-31页 |
2.5 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场的内涵 | 第31-35页 |
2.5.1 监管场的客观存在性 | 第31-32页 |
2.5.2 监管场的概念 | 第32-33页 |
2.5.3 监管场与静电场的相似性 | 第33-35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3 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强度模型构建 | 第37-57页 |
3.1 模型构建目的与原则 | 第37-39页 |
3.1.1 模型构建目的 | 第37-38页 |
3.1.2 模型构建原则 | 第38-39页 |
3.2 模型构建 | 第39-42页 |
3.2.1 模型假设 | 第39-40页 |
3.2.2 变量赋值 | 第40-41页 |
3.2.3 模型的初步建立与修正 | 第41-42页 |
3.3 模型变量的计算流程 | 第42-49页 |
3.3.1 分析变量的影响因素 | 第42-43页 |
3.3.2 建立变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3-45页 |
3.3.3 确定指标权重 | 第45页 |
3.3.4 计算变量得分 | 第45-48页 |
3.3.5 计算监管强度 | 第48-49页 |
3.4 变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9-56页 |
3.4.1 监管能力的影响因素 | 第49-52页 |
3.4.2 监管环境的影响因素 | 第52-55页 |
3.4.3 监管距离的影响因素 | 第55-5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4 模型验证 | 第57-83页 |
4.1 验证对象 | 第57-59页 |
4.2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情况 | 第59-62页 |
4.2.1 调查问卷设计 | 第59-60页 |
4.2.2 数据收集情况 | 第60页 |
4.2.3 数据检验 | 第60-62页 |
4.3 变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62-70页 |
4.3.1 监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| 第62-66页 |
4.3.2 监管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| 第66-70页 |
4.3.3 监管距离评价指标体系 | 第70页 |
4.4 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70-73页 |
4.4.1 监管能力权重的确定 | 第70-71页 |
4.4.2 监管环境权重的确定 | 第71-73页 |
4.4.3 监管距离权重的确定 | 第73页 |
4.5 变量得分的计算 | 第73-80页 |
4.5.1 监管能力得分 | 第73-76页 |
4.5.2 监管环境得分 | 第76-79页 |
4.5.3 监管距离得分 | 第79-80页 |
4.6 监管强度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| 第80-81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81-83页 |
5 总结与展望 | 第83-85页 |
5.1 结论 | 第83页 |
5.2 不足与展望 | 第83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3页 |
附录 | 第93-96页 |
A. 调查问卷 | 第93-96页 |
B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