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基本电子电路论文--滤波技术、滤波器论文

基于可观测度理论的智能滤波算法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目标跟踪系统的可观测度方法研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可观测度与滤波性能的内联性研究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基于可观测度分析的自适应滤波算法第12-13页
    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3-14页
第2章 传统可观测度分析方法比较研究第14-23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14-15页
    2.2 系统模型第15页
    2.3 四种典型的可观测度分析方法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基于估计误差协方差阵的可观测度分析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可观测度分析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基于伪逆的不可观测度分析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基于估计误差衰减程度的可观测度分析第18-19页
    2.4 比较分析第19-20页
    2.5 仿真研究第20-22页
    2.6 结论第22-23页
第3章 可观测度理论与Kalman滤波估计关系分析研究第23-29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23页
    3.2 可观测度与Kalman滤波估计关系分析研究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基于估计误差协方差的相关性分析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相关性分析第25-27页
    3.3 仿真研究第27-28页
    3.4 结论第28-29页
第4章 基于卡尔曼滤波分析的可观测度研究第29-40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29页
    4.2 基于加权最小二乘的可观测度方法第29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可观测性计算矩阵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可观测性与滤波性能关系分析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可观测度计算矩阵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可观测度定义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归一化处理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简要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4.3 仿真分析第37-39页
    4.4 结论第39-40页
第5章 基于可观测度分析的智能Kalman滤波第40-56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40-41页
    5.2 问题描述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传递对准模型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模型离散化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研究动机第42-43页
    5.3 智能滤波基本框架第43-44页
    5.4 智能可观测度理论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智能可观测度计算矩阵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智能可观测度定义第45页
    5.5 基于可观测度分析的智能Kalman滤波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智能调节因子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智能调节因子选取第46-49页
    5.6 智能滤波过程第49-50页
    5.7 仿真研究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7.1 仿真条件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5.7.2 仿真结果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7.3 仿真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5.8 结论第54页
    5.9 附录第54-56页
第6章 总结和展望第56-58页
    6.1 论文总结第56页
    6.2 论文展望第56-58页
致谢第58-59页
参考文献第59-65页
附录第65页

论文共6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一类带量化器的线性网络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
下一篇:光伏太阳能远程监控的原理及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