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族旅游与文化自觉--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9-22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9-15页 |
(一)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(二)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5-17页 |
(一)理论意义 | 第15-16页 |
(二)实践意义 | 第16-17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(一)文献分析法 | 第17页 |
(二)田野调查法 | 第17页 |
(三)比较分析法 | 第17-18页 |
(四)整体研究法 | 第18页 |
四、田野点概况 | 第18-22页 |
(一)历史沿革 | 第18-19页 |
(二)地理环境 | 第19页 |
(三)当地居民情况 | 第19-20页 |
(四)自然与民族文化资源 | 第20页 |
(五)民族旅游发展现状 | 第20-22页 |
第一章 民族旅游与文化自觉的关联 | 第22-30页 |
一、概念解析 | 第22-27页 |
(一)民族旅游的界定 | 第22-23页 |
(二)文化自觉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| 第23-27页 |
二、民族旅游与文化自觉的关联 | 第27-30页 |
(一)文化自觉与民族旅游相辅相成 | 第27-28页 |
(二)民族旅游是文化自觉的动力 | 第28页 |
(三)文化自觉是发展民族旅游的必然要求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少数民族旅游地区文化自觉的发展现状 | 第30-39页 |
一、文化自觉在少数民族旅游中的具体体现 | 第30-33页 |
(一)民族文化认同 | 第30-31页 |
(二)民族文化素质 | 第31页 |
(三)民族文化自信 | 第31-32页 |
(四)民族文化适应 | 第32-33页 |
(五)民族文化价值观 | 第33页 |
二、发展现状 | 第33-39页 |
(一)积极现状 | 第33-36页 |
(二)消极现状 | 第36-39页 |
第三章 文化自觉在少数民族旅游地区的作用分析 | 第39-46页 |
一、少数民族旅游地区实现文化自觉的必要性 | 第39-43页 |
(一)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 | 第39-40页 |
(二)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繁荣的客观需要 | 第40-41页 |
(三)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| 第41-42页 |
(四)少数民族地区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 | 第42-43页 |
二、积极作用 | 第43-44页 |
(一)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| 第43页 |
(二)有利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| 第43-44页 |
三、消极作用 | 第44-46页 |
(一)过度文化自觉不利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| 第44-45页 |
(二)虚假民族文化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少数民族旅游地区实现文化自觉的路径分析 | 第46-58页 |
一、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| 第46-49页 |
(一)在自觉探索中开创民族旅游 | 第46-47页 |
(二)在自觉保护和传承中发展民族旅游 | 第47-48页 |
(三)在自觉创造和创新中发展民族旅游 | 第48-49页 |
二、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 | 第49-51页 |
(一)自觉关注民族文化发展问题 | 第49-50页 |
(二)自觉收集、整理和研究民族文化资料 | 第50-51页 |
(三)自觉反思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| 第51页 |
三、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,增强文化自信 | 第51-54页 |
(一)自觉发展民族教育 | 第51-52页 |
(二)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媒介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 | 第52-53页 |
(三)发挥政府和民间的力量,优化文化发展环境 | 第53-54页 |
四、寓“心”于“行”,实现文化自觉 | 第54-58页 |
(一)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 | 第54-55页 |
(二)以自觉承担的责任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 | 第55-56页 |
(三)以社区参与的方式提高文化自觉 | 第56-58页 |
结语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