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

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边缘空间行为激发及相关城市设计应用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5页
英文摘要第5-7页
1 绪论第18-4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8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城市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城市交通问题与交通模式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与问题第23-26页
    1.2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边缘空间特殊问题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空间行为激发机制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城市设计的精细化第28-29页
    1.3 相关研究综述第29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环境行为学相关研究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城市设计研究及趋势第34-36页
    1.4 课题来源与基础概念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课题来源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基础概念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范围第38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多学科综合研究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实例分析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第39-40页
    1.6 论文框架与结构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研究框架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论文结构第41-42页
2 基础研究:空间行为与行为心理第42-60页
    2.1 时间、空间与行为第42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时间与空间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空间与行为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时空间行为第46-48页
    2.2 空间生产到行为生产第48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空间生产理论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行为空间需求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行为产生机制第51-53页
    2.3 空间行为心理研究第53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行为激发理论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边缘行为心理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心理距离感知第57-59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59-60页
3 特定空间: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边缘城市空间第60-84页
    3.1 轨道交通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第60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轨道交通与城市相关数据分析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世界各大城市轨道站点密度和间距研究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轨道交通站点影响范围的研究第68-72页
    3.2 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边缘空间第72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边缘的释义第72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边缘空间的特性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影响域边缘空间的特性第77-79页
    3.3 站点影响域边缘的类型第79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单站点影响域边缘城市空间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毗邻站点影响域边缘城市空间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多线路多站点影响域边缘城市空间第82-83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83-84页
4 特性分析:影响域边缘空间行为调研与分析第84-110页
    4.1 调研与分析说明第84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调研目的与站点选择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调研过程与分析内容第85-87页
    4.2 调研与分析工具第87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空间句法的微观应用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行人微观仿真的介入第89-91页
    4.3 调研与分析过程第91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尖顶坡站影响域边缘调研第91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观音桥站影响域边缘调研第96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两路口站影响域边缘调研第102-108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108-110页
5 互动关联:行为激发机制与城市设计策略第110-136页
    5.1 心理距离与空间影响因素第110-12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影响域边缘步行心理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路径选择与心理距离第112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城市空间的影响因素第116-120页
    5.2 影响域边缘行为激发机制第120-12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“0—1”从无到有的行为产生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“1—n”从偶然到习惯的行为持续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“n—xn”从单一到复合的行为多样第123-124页
    5.3 影响域边缘城市设计策略第124-13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基于行为需求支持的设计过程第124-12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轨道交通相关的城市设计分析第126-13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影响域边缘行为激发空间类型第132-135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135-136页
6 设计应用:影响域边缘行为激发的相关城市设计应用第136-158页
    6.1 基础调研第136-14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站点概况第136-13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出入口空间第137-13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站点使用情况第139-140页
    6.2 分析研究第140-14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交通体系第140-14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空间功能第142-14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边缘激发第144-145页
    6.3 概念设计第145-15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上清寺地块第146-14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人民支路地块第149-15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人民广场地块第152-158页
7 结语第158-160页
    7.1 研究总结第158-159页
    7.2 研究创新点第159页
    7.3 后续研究展望第159-160页
致谢第160-162页
参考文献第162-166页
附录第166页
    A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66页

论文共1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--关于J银行的案例研究
下一篇:健脾除湿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L-17水平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