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研究 | 第11-18页 |
第一节 西医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 | 第11-15页 |
一、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| 第11-12页 |
(一) 发病情况 | 第11页 |
(二) 骨质疏松代谢的机制 | 第11页 |
(三) 并发症 | 第11-12页 |
二、西医治疗 | 第12-15页 |
(一) 骨吸收抑制剂 | 第12页 |
(二) 雌激素替代疗法(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,HRT) | 第12-13页 |
(三) 双膦酸盐类 | 第13页 |
(四) 降钙素(calcitonin,CT) | 第13页 |
(五) 异黄酮衍生物 | 第13页 |
(六) 骨形成促进剂 | 第13页 |
(七) 氟制剂 | 第13-14页 |
(八) 甲状旁腺激素(Parathyroid hormone,PTH) | 第14页 |
(九) 同化激素 | 第14页 |
(十) 他汀类药物 | 第14页 |
(十一) 锶盐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研究概况 | 第15-18页 |
一、古代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| 第15页 |
(一) 症状 | 第15页 |
(二) 病因病机 | 第15页 |
二、现代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| 第15-18页 |
(一) 病因病机 | 第15-16页 |
(二) 中药治疗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临床研究 | 第18-25页 |
第一节 临床资料 | 第18-19页 |
一、调查对象 | 第18页 |
二、病例选择 | 第18-19页 |
(一) 诊断标准 | 第18页 |
(二) 纳入标准 | 第18页 |
(三) 排除标准 | 第18-19页 |
(四) 剔除标准 | 第19页 |
(五) 终止试验 | 第19页 |
第二节 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一、病例分组 | 第19页 |
二、治疗方法 | 第19-20页 |
(一) 一般治疗 | 第19页 |
(二) 用药方法 | 第19-20页 |
三、观察指标 | 第20页 |
(一) 临床观察指标 | 第20页 |
(二) 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 | 第20页 |
(三) VAS评分 | 第20页 |
四、疗效评定 | 第20页 |
(一) 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比较 | 第20页 |
(二) VAS评分结果比较 | 第20页 |
五、统计方法 | 第20-21页 |
第三节 研究结果 | 第21-25页 |
一、患者一般情况 | 第21-22页 |
(一) 试验完成基本情况 | 第21页 |
(二) 基线比较 | 第21-22页 |
二、临床疗效比较 | 第22-23页 |
(一)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| 第22-23页 |
三、治疗后评价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讨论与体会 | 第25-28页 |
第一节 研究结果分析 | 第25-26页 |
一、研究结果 | 第25页 |
二、方药分析 | 第25-26页 |
第二节 不足和展望 | 第26-28页 |
结语 | 第28-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9-31页 |
附录 | 第31-35页 |
致谢 | 第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