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2页 |
1.3 概念界定 | 第12页 |
1.4 研究的动态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4.1 自我控制行为的类型 | 第12-13页 |
1.4.2 学生自我控制行为存在的问题 | 第13-14页 |
1.4.3 学校学生管理中对学生行为养成的作用。 | 第14-16页 |
1.5 研究的内容 | 第16页 |
1.5.1 学生自我控制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| 第16页 |
1.5.2 学生自我控制问题的成因 | 第16页 |
1.5.3 学生自我控制行为的管理对策 | 第16页 |
1.6 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第1章 连云港M高中学生自我控制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8-25页 |
1.1 调查设计 | 第18-19页 |
1.1.1 样本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 | 第18页 |
1.1.2 问卷的设计 | 第18页 |
1.1.3 访谈设计 | 第18-19页 |
1.1.4 个案的选择 | 第19页 |
1.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| 第19-25页 |
1.2.1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自控问题 | 第19-20页 |
1.2.2 学生课外常规守纪方面的问题 | 第20-21页 |
1.2.3 高一新生在自控行为上的问题日益凸显 | 第21-23页 |
1.2.4 学生在家庭、社会行为中表现出的问题 | 第23-25页 |
第2章 M校学生自我控制问题的成因 | 第25-41页 |
2.1 家庭方面的原因 | 第25-29页 |
2.1.1 家庭结构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2.1.2 家庭频繁迁居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2.1.3 父母的生活、工作压力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2.1.4 家庭成员的职业与文化水平的影响 | 第28页 |
2.1.5 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2.2 社会方面的原因 | 第29-31页 |
2.2.1 社区生活的环境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 | 第29-30页 |
2.2.2 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| 第30页 |
2.2.3 社会对办学目的的评价也产生着负面影响 | 第30-31页 |
2.3 教育方面的原因 | 第31-35页 |
2.3.1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2.3.2 义务教育控制“流生”的执行方式对高一新生的影响 | 第32页 |
2.3.3 M学校在德育与教学的认识不统一 | 第32-33页 |
2.3.4 学校在学生常规教育方式、执行上存在问题 | 第33-35页 |
2.4 教师管理因素 | 第35-38页 |
2.4.1 尊重学生,了解学生,善于与学生沟通 | 第35-36页 |
2.4.2 问题集中,方法失当,存在着“怯和忿” | 第36-38页 |
2.5 学生自身因素 | 第38-41页 |
2.5.1 自控力薄弱学生的心理状态 | 第38-39页 |
2.5.2 初高中衔接不充分 | 第39页 |
2.5.3 没有过好化解压力关 | 第39页 |
2.5.4 没有能够迅速适应高中的生活 | 第39-40页 |
2.5.5 没有适应新的人际交往方式 | 第40-41页 |
第3章 海州农村寄宿高中生自控问题管理对策 | 第41-48页 |
3.1 统一认识,转变观念 | 第41-42页 |
3.2 整体统筹,注重德育 | 第42-43页 |
3.3 加强新生入学教育 | 第43-44页 |
3.3.1 新生军训活动 | 第43页 |
3.3.2 针对新生开展新学期教育活动 | 第43-44页 |
3.4 恰当的心理感化与疏导 | 第44-45页 |
3.4.1 教师以爱心感化学生 | 第44页 |
3.4.2 用恰当的方式疏导和鼓励学生 | 第44-45页 |
3.4.3 让学生感受成功,提高自信 | 第45页 |
3.5 构建良性校园文化 | 第45-46页 |
3.6 建立家庭、学校与社会合作的机制 | 第46-48页 |
3.6.1 建立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机制 | 第46页 |
3.6.2 建立学校和社会的合作机制 | 第46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附录 | 第51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