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2页 |
引言 | 第12-13页 |
一、本罪主体的认定 | 第13-15页 |
(一) 单位犯罪主体 | 第13页 |
(二) 单位犯罪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认定 | 第13-14页 |
(三) 单位犯罪主体与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区分 | 第14-15页 |
二、本罪主观方面的认定 | 第15-19页 |
(一) 犯罪主观方面之争议 | 第15-17页 |
(二) 对主观过失的探讨 | 第17页 |
(三) 对“明知”的合理界定 | 第17-19页 |
三、本罪客体的认定 | 第19-23页 |
(一) 本罪的客体 | 第19-20页 |
1. 几种客体之争 | 第19页 |
2. 本罪的客体 | 第19-20页 |
(二) 本罪的犯罪对象 | 第20-23页 |
1. 对食品的认定 | 第20-21页 |
2. 对“有毒、有害的非食品原料”的理解 | 第21-22页 |
3. 对非食品原料有毒、有害的尺度把握 | 第22-23页 |
四、本罪客观方面的认定 | 第23-26页 |
(一) 对“生产”行为的理解 | 第23-24页 |
(二) 对“销售”行为的理解 | 第24-25页 |
(三) 对“掺入”行为的理解 | 第25-26页 |
五、本罪未完成形态的认定 | 第26-28页 |
(一) 本罪未遂形态的认定 | 第27页 |
(二) 本罪中止形态的认定 | 第27-28页 |
六. 对本罪罪数的认定 | 第28-29页 |
七、相关界限的区分 | 第29-34页 |
(一) 罪与非罪的界限 | 第29-30页 |
(二) 本罪与生产、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罪的界限 | 第30-31页 |
1. 犯罪对象不同 | 第30页 |
2. 客观方面不同 | 第30-31页 |
3. 犯罪成立条件不同 | 第31页 |
(三) 本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界限 | 第31-34页 |
1. 主体范围不同 | 第31页 |
2. 犯罪目的和动机不同 | 第31-32页 |
3. 犯罪的时空条件不同 | 第32-34页 |
致谢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