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1.1 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 | 第12-15页 |
1.1.1 抗癌药物载体概述 | 第12-13页 |
1.1.2 智能型聚合物药物载体 | 第13-15页 |
1.1.2.1 温度敏感性聚合物药物载体 | 第13页 |
1.1.2.2 pH敏感性聚合物药物载体 | 第13-14页 |
1.1.2.3 磁敏感性聚合物药物载体 | 第14页 |
1.1.2.4 光敏感性聚合物药物载体 | 第14-15页 |
1.2 壳聚糖及其化学性质 | 第15-25页 |
1.2.1 壳聚糖概述 | 第15-16页 |
1.2.2 壳聚糖羧甲基化反应 | 第16-17页 |
1.2.3 壳聚糖酰化反应 | 第17-18页 |
1.2.4 壳聚糖接枝反应 | 第18-25页 |
1.2.4.1 自由基接枝反应 | 第18-20页 |
1.2.4.2 偶合接枝反应 | 第20-23页 |
1.2.4.3 定向接枝反应 | 第23-25页 |
1.3 课题目的及意义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HBHHx-b-m PEG的合成与表征 | 第26-62页 |
2.1 引言 | 第26页 |
2.2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| 第26-29页 |
2.2.1 实验原料与精制 | 第26-28页 |
2.2.1.1 PHBHHx的纯化 | 第27页 |
2.2.1.2 mPEG的纯化 | 第27-28页 |
2.2.1.3 四氢呋喃的精制 | 第28页 |
2.2.1.4 乙二醇的精制 | 第28页 |
2.2.1.5 1,2-二氯乙烷的精制 | 第28页 |
2.2.1.6 N,N-二甲基甲酰胺的精制 | 第28页 |
2.2.2 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28-29页 |
2.3 PHBHHx-b-mPEG的合成 | 第29-32页 |
2.3.1 熔融酯交换法合成PHBHHx-b-mPEG | 第29-30页 |
2.3.1.1 熔融酯交换法合成PHBHHx-b-mPEG | 第29页 |
2.3.1.2 酯交换法PHBHHx-b-mPEG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29-30页 |
2.3.2 异氰酸酯偶联法合成PHBHHx-b-mPEG | 第30-32页 |
2.3.2.1 PHBHHx-diol的合成 | 第30-31页 |
2.3.2.2 mPEG-NCO的合成 | 第31页 |
2.3.2.3 异氰酸酯偶联法合成PHBHHx-b-mPEG | 第31-32页 |
2.3.2.4 偶联法合成PHBHHx-b-mPEG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32页 |
2.4 分析与测试 | 第32-34页 |
2.4.1 FT-IR测试 | 第32-33页 |
2.4.2 ~1H NMR测试 | 第33页 |
2.4.3 GPC测试 | 第33页 |
2.4.4 TG测试 | 第33页 |
2.4.5 DSC测试 | 第33页 |
2.4.6 XRD测试 | 第33页 |
2.4.7 DLS测试 | 第33页 |
2.4.8 SEM测试 | 第33-34页 |
2.5 结果与讨论 | 第34-61页 |
2.5.1 PHBHHx的表征与分析 | 第34-38页 |
2.5.1.1 FT-IR分析 | 第34页 |
2.5.1.2 ~1H NMR分析 | 第34-36页 |
2.5.1.3 GPC分析 | 第36页 |
2.5.1.4 TG分析 | 第36-37页 |
2.5.1.5 DSC分析 | 第37-38页 |
2.5.2 PHBHHx-diol的合成分析 | 第38-42页 |
2.5.2.1 反应机理分析 | 第38页 |
2.5.2.2 FT-IR分析 | 第38-39页 |
2.5.2.3 ~1H NMR分析 | 第39-40页 |
2.5.2.4 GPC分析 | 第40-42页 |
2.5.3 酯交换法合成PHBHHx-b-mPEG | 第42-52页 |
2.5.3.1 FT-IR分析 | 第42-43页 |
2.5.3.2 ~1H NMR分析 | 第43-46页 |
2.5.3.3 GPC分析 | 第46-48页 |
2.5.3.4 XRD分析 | 第48页 |
2.5.3.5 TG分析 | 第48-50页 |
2.5.3.6 DSC分析 | 第50-51页 |
2.5.3.7 DLS分析 | 第51页 |
2.5.3.8 SEM分析 | 第51-52页 |
2.5.4 HDI偶联法合成PHBHHx-b-mPEG | 第52-61页 |
2.5.4.1 FT-IR分析 | 第52-54页 |
2.5.4.2 ~1H NMR分析 | 第54-57页 |
2.5.4.3 GPC分析 | 第57-58页 |
2.5.4.4 XRD分析 | 第58-59页 |
2.5.4.5 TG分析 | 第59-60页 |
2.5.4.6 DLS分析 | 第60页 |
2.5.4.7 SEM分析 | 第60-61页 |
2.6 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三章 壳聚糖-g-(PHBHHx-b-m PEG)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| 第62-78页 |
3.1 引言 | 第62页 |
3.2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| 第62-64页 |
3.2.1 实验原料与精制 | 第62-63页 |
3.2.1.1 壳聚糖的精制 | 第63页 |
3.2.1.2 1,2-二氯乙烷的精制 | 第63页 |
3.2.1.3 乙醚的精制 | 第63页 |
3.2.2 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63-64页 |
3.3 CS-g-(PHBHHx-b-mPEG)的合成 | 第64-66页 |
3.3.1 实验原理 | 第64页 |
3.3.2 壳聚糖-十二烷基硫酸钠复合物的合成 | 第64-65页 |
3.3.3 mPEG-b-PHBHHx-NCO的合成 | 第65页 |
3.3.4 CS-g-(PHBHHx-b-mPEG)的合成 | 第65-66页 |
3.4 分析与测试 | 第66-67页 |
3.4.1 FT-IR测试 | 第66页 |
3.4.2 ~1H NMR测试 | 第66页 |
3.4.3 XRD测试 | 第66页 |
3.4.4 TG测试 | 第66页 |
3.4.5 元素分析 | 第66-67页 |
3.5 结果与讨论 | 第67-76页 |
3.5.1 十二烷基硫酸钠接枝改性壳聚糖的表征与分析 | 第67-71页 |
3.5.1.1 FT-IR分析 | 第67-69页 |
3.5.1.2 ~1H NMR分析 | 第69-70页 |
3.5.1.3 XRD分析 | 第70-71页 |
3.5.2 mPEG-b-PHBHHx-NCO的表征与分析 | 第71-72页 |
3.5.3 壳聚糖接枝PHBHHx-b-mPEG的表征与分析 | 第72-76页 |
3.5.3.1 FT-IR分析 | 第72-73页 |
3.5.3.2 XRD分析 | 第73-74页 |
3.5.3.3 TG分析 | 第74-75页 |
3.5.3.4 元素分析 | 第75-76页 |
3.6 小结 | 第76-78页 |
第四章 壳聚糖基复合物纳米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| 第78-90页 |
4.1 引言 | 第78页 |
4.2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| 第78-80页 |
4.2.1 实验原料与精制 | 第78-79页 |
4.2.1.1 pH缓冲液的配制 | 第79页 |
4.2.1.2 PB缓冲液的配制 | 第79页 |
4.2.1.3 戊二醛溶液的配制 | 第79页 |
4.2.2 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79-80页 |
4.3 PAA-CS-g-(PHBHHx-b-mPEG)的合成 | 第80-81页 |
4.3.1 实验原理 | 第80页 |
4.3.2 AA-CS-g-(PHBHHx-b-mPEG)的制备 | 第80-81页 |
4.3.3 PAA-CS-g-(PHBHHx-b-mPEG)的合成 | 第81页 |
4.4 PAA-CS-g-(PHBHHx-b-mPEG)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81-82页 |
4.5 分析与测试 | 第82页 |
4.5.1 DLS测试 | 第82页 |
4.5.2 SEM测试 | 第82页 |
4.5.3 TEM测试 | 第82页 |
4.6 结果与讨论 | 第82-89页 |
4.6.1 AA-CS-g-(PHBHHx-b-mPEG)的表征与分析 | 第82-84页 |
4.6.1.1 DLS分析 | 第82-83页 |
4.6.1.2 SEM分析 | 第83页 |
4.6.1.3 TEM分析 | 第83-84页 |
4.6.2 PAA-CS-g-(PHBHHx-b-mPEG)的表征与分析 | 第84-89页 |
4.6.2.1 溶液浓度对粒子形态的影响分析 | 第84-86页 |
4.6.2.2 溶液pH值对粒子形态的影响分析 | 第86-89页 |
4.7 小结 | 第89-90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90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100页 |
致谢 | 第100-10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01-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