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3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| 第16-18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6页 |
1.4.2 创新之处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诚信教育的科学内涵与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8-24页 |
2.1 诚信的历史溯源与科学内涵 | 第18-20页 |
2.1.1 诚信的历史溯源 | 第18-19页 |
2.1.2 诚信的科学内涵 | 第19-20页 |
2.2 诚信教育的理论渊源 | 第20-21页 |
2.2.1 哲学的理论渊源 | 第20页 |
2.2.2 心理学的理论渊源 | 第20-21页 |
2.2.3 生物学的理论渊源 | 第21页 |
2.3 诚信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| 第21-24页 |
2.3.1 诚信教育的内涵 | 第21-22页 |
2.3.2 诚信教育的特征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现状、缺失表现及原因探析 | 第24-35页 |
3.1 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 | 第24-25页 |
3.2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的现状 | 第25-26页 |
3.2.1 大学生群体诚信整体呈现良好的态势 | 第25页 |
3.2.2 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和诚信素质缺失 | 第25-26页 |
3.3 新时期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| 第26-30页 |
3.3.1 政治诚信缺失 | 第26-27页 |
3.3.2 学业诚信缺失 | 第27页 |
3.3.3 交往诚信缺失 | 第27-28页 |
3.3.4 经济诚信缺失 | 第28-29页 |
3.3.5 择业诚信缺失 | 第29-30页 |
3.4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探析 | 第30-35页 |
3.4.1 社会转型发展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3.4.2 高校诚信教育体系存在不足 | 第31-32页 |
3.4.3 家庭教育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3.4.4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第4章 新时期培养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探析 | 第35-47页 |
4.1 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 | 第35-37页 |
4.1.1 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| 第35-36页 |
4.1.2 树立诚信政府的良好形象 | 第36页 |
4.1.3 社会舆论要传播诚信正能量 | 第36-37页 |
4.2 加强高校诚信教育,完善诚信管理制度 | 第37-42页 |
4.2.1 健全大学生诚信道德评价体系,规范诚信规章制度 | 第37-38页 |
4.2.2 综合运用“新媒体”,开展网络诚信宣传教育 | 第38-39页 |
4.2.3 丰富诚信教育的内容,强化实践教学的环节 | 第39-40页 |
4.2.4 营造高校和谐的人文环境,打造优良的诚信氛围 | 第40-42页 |
4.3 变革和拓宽家庭诚信教育的培养模式 | 第42-44页 |
4.3.1 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作用,奠定孩子品德形成的基础 | 第42页 |
4.3.2 引导家长转变教育思想,借助网络新媒体进行教育 | 第42-43页 |
4.3.3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,有利于孩子成长成才 | 第43-44页 |
4.4 优化大学生自身的诚信素质 | 第44-47页 |
4.4.1 引导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| 第44页 |
4.4.2 提高大学生诚信自律意识,养成诚实守信习惯 | 第44-45页 |
4.4.3 培育大学生诚信道德发展的网络文化 | 第45-47页 |
结论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