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37页 |
1.1 引言 | 第14-15页 |
1.2 各国桥上无缝线路发展概况 | 第15-22页 |
1.2.1 国外桥上无缝线路发展 | 第15-19页 |
1.2.2 国内桥上无缝线路发展 | 第19-22页 |
1.3 拱桥发展及在铁路中应用现状 | 第22-26页 |
1.3.1 拱桥发展及构造形式 | 第22-24页 |
1.3.2 拱桥在铁路中的应用 | 第24-26页 |
1.4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| 第26-34页 |
1.4.1 梁轨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| 第26-31页 |
1.4.2 考虑轨道约束桥梁抗震研究 | 第31-33页 |
1.4.3 考虑轨道约束振动台试验研究 | 第33-34页 |
1.4.4 拱桥上无缝线路研究必要性 | 第34页 |
1.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及工作 | 第34-37页 |
第2章 拱桥上无缝线路梁轨相互作用理论及模型验证 | 第37-60页 |
2.1 梁轨相互作用基本原理 | 第37-43页 |
2.1.1 梁轨相互作用微分方程 | 第37-39页 |
2.1.2 基本计算假定 | 第39页 |
2.1.3 普通线桥墩一体化模型 | 第39-40页 |
2.1.4 梁面纵向位移计算 | 第40-41页 |
2.1.5 列车制动/牵引力 | 第41-42页 |
2.1.6 力与位移协调条件 | 第42-43页 |
2.1.7 计算与求解 | 第43页 |
2.2 拱桥上无缝线路计算模型建立 | 第43-48页 |
2.2.1 上承式拱桥线桥墩一体化模型 | 第44-46页 |
2.2.2 中承式拱桥线桥墩一体化模型 | 第46-47页 |
2.2.3 下承式拱桥线桥墩一体化模型 | 第47-48页 |
2.3 拱桥上无缝线路计算程序编制 | 第48-52页 |
2.3.1 模型单元选取 | 第48-49页 |
2.3.2 挠曲力计算实现 | 第49-50页 |
2.3.3 模型建立流程 | 第50页 |
2.3.4 计算程序介绍 | 第50-52页 |
2.4 拱桥上无缝线路计算程序验证 | 第52-59页 |
2.4.1 与BCWR程序对比验证 | 第52-54页 |
2.4.2 与实际桥梁模型对比验证 | 第54-59页 |
2.5 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3章 拱桥上无缝线路梁轨相互作用影响因素研究 | 第60-92页 |
3.1 上承式拱桥上无缝线路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0-83页 |
3.1.1 伸缩力影响因素 | 第60-65页 |
3.1.2 挠曲力影响因素 | 第65-68页 |
3.1.3 制动力影响因素 | 第68-70页 |
3.1.4 断缝值影响因素 | 第70-75页 |
3.1.5 桥跨布置分析 | 第75-79页 |
3.1.6 支座布置分析 | 第79-83页 |
3.2 中承式拱桥上无缝线路影响因素分析 | 第83-88页 |
3.2.1 工程概况 | 第83-84页 |
3.2.2 伸缩力影响因素 | 第84-85页 |
3.2.3 挠曲力影响因素 | 第85-86页 |
3.2.4 制动力影响因素 | 第86页 |
3.2.5 断缝值影响因素 | 第86-88页 |
3.3 下承式拱桥上无缝线路计算分析 | 第88-91页 |
3.3.1 工程概况 | 第88-89页 |
3.3.2 伸缩力分析 | 第89页 |
3.3.3 挠曲力分析 | 第89-90页 |
3.3.4 制动力分析 | 第90页 |
3.3.5 断缝值分析 | 第90-91页 |
3.4 小结 | 第91-92页 |
第4章 拱桥上无缝线路动力有限元模型及动力特性分析 | 第92-102页 |
4.1 拱桥上无缝线路动力计算有限元模型 | 第92-94页 |
4.1.1 线路-桥梁一体化空间有限元模型 | 第92-93页 |
4.1.2 线路纵向阻力形式选取 | 第93-94页 |
4.2 结构动力特征方程建立及求解 | 第94-97页 |
4.2.1 特征方程建立 | 第94-95页 |
4.2.2 特征方程数值解法 | 第95-97页 |
4.3 拱桥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| 第97-101页 |
4.3.1 不考虑钢轨约束作用 | 第97-99页 |
4.3.2 考虑钢轨约束作用 | 第99-101页 |
4.4 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第5章 拱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02-130页 |
5.1 结构动力平衡方程建立及求解 | 第102-104页 |
5.1.1 结构动力平衡方程建立 | 第102-103页 |
5.1.2 结构动力平衡方程求解 | 第103-104页 |
5.2 地震波选取与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| 第104-108页 |
5.2.1 地震波选取与调整方法 | 第104-106页 |
5.2.2 拱桥上无缝线路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验证 | 第106-108页 |
5.3 拱桥上无缝线路地震反应影响因素研究 | 第108-127页 |
5.3.1 二期恒载及轨道约束的影响 | 第108-113页 |
5.3.2 地震波频谱特性的影响 | 第113-114页 |
5.3.3 结构阻尼比的影响 | 第114页 |
5.3.4 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| 第114-118页 |
5.3.5 小阻力扣件铺设影响 | 第118-119页 |
5.3.6 拱肋温差作用的影响 | 第119-124页 |
5.3.7 桥跨布置形式的影响 | 第124-127页 |
5.3.8 列车停车位置的影响 | 第127页 |
5.4 地震作用下桥上无缝线路检算建议 | 第127-128页 |
5.5 小结 | 第128-130页 |
第6章 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地震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| 第130-157页 |
6.1 模型试验概况 | 第130-136页 |
6.1.1 模型试验目的 | 第130页 |
6.1.2 模型相似比及结构设计 | 第130-135页 |
6.1.3 振动台参数及拟用地震波 | 第135-136页 |
6.1.4 主要试验内容 | 第136页 |
6.2 基本参数试验及结果分析 | 第136-144页 |
6.2.1 梁体纵向静刚度测试 | 第136-138页 |
6.2.2 道床堆积后结构动力特性测试 | 第138-140页 |
6.2.3 道床及扣板阻力测试 | 第140-142页 |
6.2.4 道床堆积后结构地震激励试验 | 第142-144页 |
6.3 桥上无缝线路地震反应试验结果分析 | 第144-152页 |
6.3.1 考虑钢轨约束结构动力特性测试 | 第144-145页 |
6.3.2 桥上无缝线路地震反应试验结果 | 第145-152页 |
6.4 基于试验结果的理论计算模型修正 | 第152-156页 |
6.4.1 修正模型选取 | 第152-153页 |
6.4.2 ANSYS优化模块 | 第153-154页 |
6.4.3 模型修正算例 | 第154-156页 |
6.5 小结 | 第156-157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57-162页 |
7.1 主要研究工作 | 第157页 |
7.2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157-160页 |
7.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160-162页 |
致谢 | 第162-1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3-17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74-176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| 第1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