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12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4 理论依据 | 第17-19页 |
1.4.1 城市主干道行道植物选择原则 | 第17-18页 |
1.4.2 行道植物配置原则 | 第18-19页 |
1.5 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5.1 研究对象 | 第19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6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1.6.1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6.2 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1页 |
1.7 本文创新点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理论基础 | 第22-33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2-28页 |
2.1.1 城市道路 | 第22-24页 |
2.1.2 行道植物景观 | 第24-28页 |
2.1.2.1 行道植物 | 第24-26页 |
2.1.2.2 城市道路绿地 | 第26页 |
2.1.2.3 城市道路景观 | 第26-27页 |
2.1.2.4 行道植物景观 | 第27-28页 |
2.2 城市高架道路对绿地空间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2.2.1 绿地空间的形态 | 第28页 |
2.2.2 绿地空间的质量 | 第28-29页 |
2.3 我国现存的一些问题 | 第29-33页 |
2.3.1 宏观层面 | 第30页 |
2.3.2 中观层面 | 第30-31页 |
2.3.3 微观层面 | 第31-33页 |
第3章 成都市二环路高架道路行道植物景观应用 | 第33-77页 |
3.1 成都市概况 | 第33-35页 |
3.1.1 成都市简介 | 第33-34页 |
3.1.2 成都市行道植物应用概况 | 第34-35页 |
3.2 成都市二环路概况 | 第35-37页 |
3.2.1 二环路区位概况 | 第35页 |
3.2.2 二环路历史概况 | 第35-36页 |
3.2.3 二环路空间形态概况 | 第36-37页 |
3.2.4 环路特色 | 第37页 |
3.3 成都市二环路生态因子的改变 | 第37-46页 |
3.3.1 光因子的改变 | 第38-40页 |
3.3.2 温度因子的改变 | 第40-41页 |
3.3.3 水因子的改变 | 第41-43页 |
3.3.4 大气因子的改变 | 第43-44页 |
3.3.5 土壤因子的改变 | 第44-46页 |
3.4 调研内容、范围及方法 | 第46-49页 |
3.4.1 调研内容 | 第46-48页 |
3.4.2 调研范围 | 第48页 |
3.4.3 调研方法 | 第48-49页 |
3.5 调研结果及评价 | 第49-77页 |
3.5.1 行道植物种类结果及评价 | 第49-53页 |
3.5.2 行道植物群落结构结果及评价 | 第53-61页 |
3.5.3 行道植物景观结构结果及评价 | 第61-69页 |
3.5.4 行道植物观赏特性结果及评价 | 第69-73页 |
3.5.5 行道植物景观与成都市二环路高架道路空间关系结果及评价 | 第73-77页 |
第4章 成都市二环路高架道路行道植物景观应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| 第77-88页 |
4.1 问题 | 第77-84页 |
4.1.1 植物景观营建不合理 | 第77-80页 |
4.1.2 环境因子考虑不周全 | 第80-82页 |
4.1.3 养护管理不当 | 第82-83页 |
4.1.4 缺乏文化性的景观 | 第83页 |
4.1.5 二环路行道植物体量与高架道路空间关系不和谐 | 第83-84页 |
4.2 优化对策 | 第84-88页 |
4.2.1 植物景观营建方面 | 第84-86页 |
4.2.2 合理考虑植物受到的生态因子限制,因地制宜 | 第86-87页 |
4.2.3 加强人工管理养护 | 第87页 |
4.2.4 行道植物景观应该体现成都特色 | 第87页 |
4.2.5 通过合理的植物体量改善矛盾的高架道路空间关系 | 第87-88页 |
结论 | 第88-90页 |
1. 本文内容小结 | 第88页 |
2. 城市中心城区高架道路行道植物景观展望 | 第88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7页 |
附录一 | 第97-100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