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问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 无功补偿的发展 | 第14-20页 |
1.2.1 无功补偿设备的发展 | 第14-18页 |
1.2.2 STATCOM发展现状及多机并联的必要性 | 第18-20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静止同步补偿器的工作原理 | 第22-38页 |
2.1 引言 | 第22页 |
2.2 静止同步补偿器的数学建模 | 第22-29页 |
2.2.1 单相STATCOM数学建模 | 第24-26页 |
2.2.2 三相STATCOM数学建模 | 第26-29页 |
2.3 静止同步补偿器的工作原理 | 第29-32页 |
2.4 静止同步补偿器的控制方法 | 第32-37页 |
2.4.1 电流间接控制方法 | 第33-34页 |
2.4.2 电流直接控制方法 | 第34-36页 |
2.4.3 两种控制方法的比较 | 第36-3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分布式静止同步补偿器并联运行方式研究 | 第38-44页 |
3.1 引言 | 第38页 |
3.2 分布式静止同步补偿器并联运行的结构选择 | 第38-43页 |
3.2.1 分立控制结构 | 第38-39页 |
3.2.2 统一采样结构 | 第39-41页 |
3.2.3 统一控制结构 | 第41-43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静止同步补偿器硬件系统设计 | 第44-81页 |
4.1 引言 | 第44-45页 |
4.2 器件选型 | 第45-47页 |
4.2.1 主电路开关管选取 | 第45-46页 |
4.2.2 直流侧电容器选择 | 第46-47页 |
4.2.3 输出电抗器选择 | 第47页 |
4.3 主电路硬件设计 | 第47-60页 |
4.3.1 采样电路设计 | 第48-50页 |
4.3.2 驱动电路设计 | 第50-55页 |
4.3.3 开关电源设计 | 第55-60页 |
4.4 控制电路硬件设计 | 第60-70页 |
4.4.1 主控芯片的选型及pack板设计 | 第61-62页 |
4.4.2 采样信号调理电路 | 第62-63页 |
4.4.3 模数转换电路 | 第63-65页 |
4.4.4 硬件保护电路设计 | 第65-68页 |
4.4.5 通信电路设计 | 第68-70页 |
4.5 人机界面设计 | 第70-73页 |
4.5.1 人机界面控制芯片选型 | 第70-71页 |
4.5.2 键盘电路设计 | 第71-72页 |
4.5.3 液晶显示电路设计 | 第72-73页 |
4.6 散热系统设计 | 第73-79页 |
4.6.1 热回路分析与热阻计算 | 第74-76页 |
4.6.2 散热器结构确定 | 第76页 |
4.6.3 风机选型 | 第76-78页 |
4.6.4 温度校核 | 第78-79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第五章 静止同步补偿器软件系统设计 | 第81-88页 |
5.1 引言 | 第81页 |
5.2 软件系统开发环境 | 第81-83页 |
5.2.1 CCS3.3 软件开发环境 | 第81-82页 |
5.2.2 CCS3.3 在本次设计中实现的功能 | 第82-83页 |
5.3 系统程序逻辑框图 | 第83-87页 |
5.3.1 系统主逻辑框图 | 第83-84页 |
5.3.2 开机处理流程 | 第84-85页 |
5.3.3 预充电控制流程 | 第85-86页 |
5.3.4 算法程序流程 | 第86-8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第六章 结束语 | 第88-90页 |
6.1 论文工作总结 | 第88页 |
6.2 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展望 | 第88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