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荀子》中的孔子形象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9-15页 |
一、《荀子》中的孔子形象研究综述 | 第9-13页 |
(一) 孔子形象研究 | 第10-11页 |
(二) 《荀子》中的孔子形象研究 | 第11-13页 |
二、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《荀子》之前的孔子形象 | 第15-27页 |
第一节 春秋时代的君子涵义 | 第15-19页 |
第二节 孔子的君子形象 | 第19-24页 |
一、维礼者形象 | 第19-21页 |
二、守仁者形象 | 第21-22页 |
三、好学之师形象 | 第22-24页 |
第三节 小结:孔子形象圣化之发微 | 第24-27页 |
第二章 《荀子》中孔子形象的三层面貌 | 第27-54页 |
第一节 春秋遗韵——真实君子 | 第28-34页 |
一、《荀子》中孔子论“君子” | 第29-31页 |
二、孔子知礼重孝的仁者形象 | 第31-33页 |
三、孔子若智安礼的师者形象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由“儒”即“圣”——仁智大儒 | 第34-41页 |
一、荀子说“儒”及“大儒之征” | 第35-38页 |
二、孔子的大儒形象 | 第38-40页 |
三、小结:孔子形象由“儒”即“圣” | 第40-41页 |
第三节 由“圣”而“王”——“王化”的圣人 | 第41-54页 |
一、荀子的“圣王观” | 第42-47页 |
二、孔子的圣人形象 | 第47-54页 |
第三章 《荀子》对汉代孔子形象的影响 | 第54-78页 |
第一节 西汉孔子形象的复杂化 | 第54-66页 |
一、西汉孔子“圣王”形象的强化 | 第55-61页 |
二、西汉孔子圣人形象的“神异化” | 第61-66页 |
第二节 《论衡》对孔子形象的重塑 | 第66-78页 |
一、破“神”归“凡”:神异孔子的解构 | 第66-72页 |
二、破而后立:孔子圣人形象的重塑 | 第72-78页 |
第四章 《荀子》对孔子形象塑造的意义 | 第78-88页 |
第一节 《荀子》在孔子形象流变中的文学意义 | 第78-83页 |
一、孔子圣人形象的理性化倾向 | 第79-81页 |
二、为孔子形象由“圣人”到“圣王”奠定方向 | 第81-83页 |
第二节 《荀子》塑造孔子形象的思想意义 | 第83-88页 |
一、以孔学为宗,“推明孔氏” | 第84-85页 |
二、荀子重视“外王”,开启儒家政统精神 | 第85-88页 |
结语 | 第88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5页 |
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