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秦道家自然主义经济正义思想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8页 |
导言 | 第8-12页 |
1.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8-10页 |
·相关的著作中关于道家学派的经济伦理思想 | 第8-9页 |
·期刊中关于道家学派的经济伦理思想 | 第9页 |
·期刊中关于道家正义方面的相关内容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对道家研究的成果 | 第10页 |
2. 道家的自然主义的含义 | 第10-11页 |
3. 道家经济正义的概念界定 | 第11-12页 |
1. 道家思想发展的时代背景 | 第12-19页 |
·道家思想发展的社会现实 | 第12-14页 |
·生产力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| 第12-13页 |
·政治经济的发展 | 第13-14页 |
·道家思想的理论渊源 | 第14-19页 |
·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| 第14-15页 |
·古之道术的影响 | 第15-17页 |
·混沌说与女性崇拜说的思想 | 第17-19页 |
2. 道家经济正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19-45页 |
·自然无为是道家经济正义的主要特征 | 第19-25页 |
·无为而无不为 | 第19-22页 |
·顺物自然 | 第22-23页 |
·“身”、“物”乃自然产物 | 第23-25页 |
·寡欲、适欲是道家经济正义的高要求 | 第25-29页 |
·少私寡欲与去奢崇俭 | 第25-27页 |
·“至人无己”的观点 | 第27-28页 |
·“为我、贵生” | 第28-29页 |
·均富济平是道家经济正义思想的必要内容 | 第29-34页 |
·损有余而补不足 | 第29-31页 |
·富就平均分配 | 第31-32页 |
·相互憐惜与不利天下 | 第32-34页 |
·反对私有财产制度达到经济正义 | 第34-38页 |
·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 | 第34-35页 |
·摒弃富贵,不藏私有 | 第35-36页 |
·主张财产公有 | 第36-38页 |
·反对工艺技巧是道家经济正义实现手段 | 第38-40页 |
·绝巧弃利 | 第38-39页 |
·把工技看作是通商谋利 | 第39-40页 |
·经济正义成为道家理想之国的重要途径 | 第40-45页 |
·小国寡民 | 第40-42页 |
·至德之世 | 第42-44页 |
·天下之治靠内治实现 | 第44-45页 |
3. 道家思想的评价与借鉴意义 | 第45-53页 |
·道家思想的评价 | 第45-48页 |
·对其经济正义思想的积极评价 | 第45-47页 |
·对其经济正义思想的消极评价 | 第47-48页 |
·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| 第48-53页 |
·为人处世的伦理准则 | 第48-49页 |
·运用道家理论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 | 第49-50页 |
·道家思想强调了社会财富分配要公平 | 第50-51页 |
·管理方面的技巧 | 第51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