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仿生深松铲振动减阻性能研究概况 | 第12-15页 |
1.2.1 国外深松铲振动减阻性能研究概况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深松铲振动减阻性能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国内外深松铲存在问题 | 第14-15页 |
1.3 仿生深松铲振动减阻性能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4 仿生深松铲振动减阻性能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仿生深松铲的结构设计 | 第17-26页 |
2.1 仿生学研究 | 第17-18页 |
2.1.1 仿生学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 | 第17-18页 |
2.1.2 仿生学的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2.2 仿生对象生物原型分析 | 第18-19页 |
2.3 仿生深松铲结构设计 | 第19-25页 |
2.3.1 仿生深松铲铲尖的结构设计 | 第20-23页 |
2.3.2 仿生深松铲铲柄的结构设计 | 第23-25页 |
2.4 深松铲的制造材料及要求 | 第25页 |
2.4.1 深松铲的制造材料 | 第25页 |
2.4.2 深松铲的制造工艺要求 | 第2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仿生深松铲力学性能分析 | 第26-36页 |
3.1 仿生深松铲受力分析 | 第26-30页 |
3.1.1 仿生深松铲铲尖受力分析 | 第26-28页 |
3.1.2 仿生深松铲铲柄受力分析 | 第28-30页 |
3.2 仿生深松铲有限元静力分析 | 第30-35页 |
3.2.1 仿生深松铲模型导入 | 第30-31页 |
3.2.2 仿生深松铲材料定义及网格划分 | 第31-32页 |
3.2.3 仿生深松铲载荷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2.4 仿生深松铲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33-3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仿生深松铲减阻性能试验 | 第36-49页 |
4.1 仿生深松铲减阻性能试验方案 | 第36页 |
4.2 仿生深松铲减阻性能试验条件与设备 | 第36-40页 |
4.2.1 仿生深松铲减阻性能试验条件 | 第36-37页 |
4.2.2 仿生深松铲减阻性能试验设备 | 第37-40页 |
4.3 仿生深松铲土槽试验 | 第40-43页 |
4.3.1 试验土壤区域规划与设备调试 | 第40-41页 |
4.3.2 土壤紧实度的测量 | 第41-42页 |
4.3.3 土壤含水率测量 | 第42-43页 |
4.3.4 仿生深松铲减阻性能试验过程 | 第43页 |
4.4 仿生深松铲减阻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3-48页 |
4.4.1 不同组合深松铲耕作阻力试验结果 | 第43-44页 |
4.4.2 仿生深松铲耕作阻力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4-46页 |
4.4.3 不同组合深松铲耕作阻力对比结果与分析 | 第46-4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仿生深松铲振动减阻分析与试验 | 第49-58页 |
5.1 仿生深松铲振动减阻机理 | 第49页 |
5.2 仿生深松铲振动减阻机构 | 第49-51页 |
5.2.1 强迫式振动深松机构 | 第49-50页 |
5.2.2 自激式振动深松机构 | 第50-51页 |
5.3 仿生深松铲振动减阻试验 | 第51-54页 |
5.3.1 仿生深松铲振动减阻试验方案 | 第51-52页 |
5.3.2 仿生深松铲振动减阻试验装置与试验条件 | 第52-53页 |
5.3.3 仿生深松铲振动减阻试验步骤 | 第53-54页 |
5.4 仿生深松铲振动减阻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4-56页 |
5.4.1 仿生深松铲振动减阻试验结果 | 第54-55页 |
5.4.2 振动式仿生深松铲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4.3 仿生深松铲在不同方式下耕作阻力的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6.1 结论 | 第58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58页 |
6.3 展望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