轻钢结构桩式托换顶升纠倾应用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既有建筑倾斜原因 | 第10-11页 |
1.3 既有建筑纠倾方法 | 第11-15页 |
1.3.1 迫降纠倾 | 第11-13页 |
1.3.2 顶升纠倾 | 第13-14页 |
1.3.3 综合纠倾 | 第14-15页 |
1.4 既有建筑纠倾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5-20页 |
1.4.1 国内外纠倾工程发展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4.2 国内外纠倾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1.5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顶升纠倾技术作用机理分析 | 第21-27页 |
2.1 顶升纠倾的基本原理 | 第21页 |
2.2 顶升纠倾方案设计原则 | 第21-22页 |
2.3 顶升纠倾施工步骤 | 第22-23页 |
2.3.1 顶升纠倾施工的一般步骤 | 第22-23页 |
2.3.2 顶升纠倾施工要求规定 | 第23页 |
2.4 顶升托换体系的力学分析 | 第23-26页 |
2.4.1 单桩承载力 | 第24页 |
2.4.2 局部抗压承载力 | 第24-2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轻钢厂房工程背景与顶升纠倾方案 | 第27-38页 |
3.1 工程概况 | 第27-30页 |
3.2 岩土工程条件 | 第30-33页 |
3.3 厂房沉降分布 | 第33-35页 |
3.4 厂房倾斜原因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5 桩式托换顶升纠倾方案的确定 | 第36-37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轻钢结构顶升纠倾有限元分析 | 第38-72页 |
4.1 概述 | 第38页 |
4.2 有限元分析模型 | 第38-46页 |
4.2.1 所选单元类型 | 第38-40页 |
4.2.2 材料参数 | 第40-43页 |
4.2.3 几何模型建立 | 第43-44页 |
4.2.4 网格划分 | 第44-45页 |
4.2.5 顶升过程加载与求解 | 第45-46页 |
4.3 研究模型选定 | 第46-49页 |
4.3.1 顶升过程刚架内力变化 | 第46-47页 |
4.3.2 顶升过程刚架位移变化 | 第47-49页 |
4.4 顶升前结构受力分析 | 第49-61页 |
4.4.1 刚架受力分析 | 第49-57页 |
4.4.2 基础受力分析 | 第57-59页 |
4.4.3 托换箱梁受力分析 | 第59-61页 |
4.5 差异顶升对刚架影响 | 第61-66页 |
4.5.1 刚架内力变化 | 第61-65页 |
4.5.2 刚架位移变化 | 第65-66页 |
4.6 水平偏移对刚架影响 | 第66-71页 |
4.6.1 刚架结构受力分析 | 第66-70页 |
4.6.2 刚架结构变形分析 | 第70-71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五章 轻钢结构顶升纠倾实施 | 第72-87页 |
5.1 顶升纠倾方案 | 第72-73页 |
5.1.1 设计构思 | 第72页 |
5.1.2 主要技术方案 | 第72-73页 |
5.2 纠倾顶升设计 | 第73-78页 |
5.2.1 托换桩设计 | 第73-74页 |
5.2.2 托换箱梁设计 | 第74-75页 |
5.2.3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| 第75页 |
5.2.4 基础抗冲切和抗弯验算 | 第75-77页 |
5.2.5 柱基顶升量设计 | 第77-78页 |
5.3 顶升纠倾施工 | 第78-83页 |
5.3.1 主要施工过程 | 第78-79页 |
5.3.2 顶升施工工艺 | 第79-83页 |
5.4 顶升纠倾监测及纠倾效果 | 第83-85页 |
5.4.1 监测目的 | 第83页 |
5.4.2 监测内容 | 第83-84页 |
5.4.3 顶升纠倾效果 | 第84-8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5-87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7-89页 |
6.1 结论 | 第87页 |
6.2 展望 | 第87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2页 |
致谢 | 第92-93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