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文献综述 | 第12-27页 |
第一章 猪圆环病毒病防控研究进展 | 第12-27页 |
1.1 病原学 | 第12-14页 |
1.1.1 猪圆环病毒的发现 | 第12页 |
1.1.2 猪圆环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2-13页 |
1.1.3 PCV分子生物学 | 第13-14页 |
1.2 猪圆环病毒病 | 第14-19页 |
1.2.1 流行病学 | 第14-16页 |
1.2.2 致病机理 | 第16-17页 |
1.2.3 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| 第17-19页 |
1.3 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 | 第19-21页 |
1.3.1 临床症状诊断 | 第19页 |
1.3.2 PCV2病原学诊断技术 | 第19-20页 |
1.3.3 PCV2血清学诊断技术 | 第20-21页 |
1.4 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| 第21-25页 |
1.4.1 生物安全措施 | 第21页 |
1.4.2 药物预防 | 第21-22页 |
1.4.3 疫苗免疫 | 第22-25页 |
1.5 总结 | 第25-27页 |
试验研究 | 第27-53页 |
第二章 共表达PCV2 CAP蛋白和免疫增强因子INVC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鉴定 | 第27-45页 |
2.1 材料 | 第28-29页 |
2.1.1 质粒、细胞、菌体和载体 | 第28页 |
2.1.2 主要试剂 | 第28页 |
2.1.3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8页 |
2.1.4 试剂配制 | 第28-29页 |
2.2 方法 | 第29-36页 |
2.2.1 引物设计与合成 | 第29-30页 |
2.2.2 目的基因克隆 | 第30页 |
2.2.3 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的构建 | 第30-33页 |
2.2.4 同源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| 第33页 |
2.2.5 重组腺病毒的包装 | 第33-34页 |
2.2.6 重组腺病毒基因组提取和鉴定 | 第34-35页 |
2.2.7 重组腺病毒目的稳定性检测 | 第35页 |
2.2.8 重组腺病毒目的蛋白表达的鉴定 | 第35页 |
2.2.9 重组腺病毒间接免疫荧光鉴定 | 第35-36页 |
2.2.10重组腺病毒的TCID50的测定 | 第36页 |
2.2.11重组腺病毒的电镜观察 | 第36页 |
2.3 结果 | 第36-43页 |
2.3.1 目的基因的克隆 | 第36-37页 |
2.3.2 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的构建 | 第37-38页 |
2.3.3 重组腺病毒骨架载体的构建 | 第38-39页 |
2.3.4 重组腺病毒的获得 | 第39页 |
2.3.5 重组腺病毒中目的基因检测 | 第39-40页 |
2.3.6 重组腺病毒rAd-Cap-InvC目的基因稳定性检测 | 第40-41页 |
2.3.7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 | 第41-42页 |
2.3.8 间接免疫荧光鉴定 | 第42-43页 |
2.3.9 重组腺病毒滴度检测 | 第43页 |
2.3.10重组腺病毒的电镜观察 | 第43页 |
2.4 讨论 | 第43-44页 |
2.5 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三章 共表达PCV2 CAP蛋白和免疫增强因子INVC重组腺病毒的动物免疫试验 | 第45-53页 |
3.1 材料 | 第45页 |
3.1.1 病毒、细胞和动物 | 第45页 |
3.1.2 主要试剂 | 第45页 |
3.1.3 主要仪器 | 第45页 |
3.2 方法 | 第45-47页 |
3.2.1 重组腺病毒的小鼠免疫试验 | 第45-46页 |
3.2.2 重组腺病毒的仔猪免疫试验 | 第46-47页 |
3.3 结果 | 第47-50页 |
3.3.1 重组腺病毒免疫小鼠的抗体检测 | 第47-48页 |
3.3.2 重组腺病毒免疫仔猪的抗体水平检测 | 第48-50页 |
3.4 讨论 | 第50-52页 |
3.5 小结 | 第52-53页 |
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