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述评 | 第13-20页 |
1.3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3-17页 |
1.3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7-20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20页 |
1.4.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20-21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5 可能创新之处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| 第23-28页 |
2.1 煤炭城市 | 第23页 |
2.2 城镇化涵义 | 第23-24页 |
2.3 生态环境涵义 | 第24-25页 |
2.4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涵义 | 第25-28页 |
第三章 山西省煤炭城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演变分析 | 第28-40页 |
3.1 山西省煤炭城市城镇化演变分析 | 第28-34页 |
3.1.1 城镇化综合水平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| 第28-31页 |
3.1.2 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演变路径及特征 | 第31-32页 |
3.1.3 城镇化分量水平的演变剖析 | 第32-34页 |
3.2 山西省煤炭城市生态环境演变分析 | 第34-39页 |
3.2.1 生态环境综合水平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| 第35-37页 |
3.2.2 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演变路径及特征 | 第37页 |
3.2.3 生态环境分量水平的演变剖析 | 第37-39页 |
3.3 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山西省煤炭城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量化分析 | 第40-45页 |
4.1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理 | 第40-41页 |
4.2 提出假设 | 第41页 |
4.3 进行验证 | 第41-43页 |
4.3.1 协调发展度模型 | 第41-42页 |
4.3.2 山西省煤炭城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曲线验证 | 第42-43页 |
4.4 结果分析 | 第43-45页 |
第五章 影响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因素分析 | 第45-54页 |
5.1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| 第45-46页 |
5.1.1 变量选取 | 第45页 |
5.1.2 数据处理 | 第45-46页 |
5.2 模型建立 | 第46-52页 |
5.2.1 变量处理 | 第46-47页 |
5.2.2 单位根检验 | 第47-48页 |
5.2.3 协整检验 | 第48-49页 |
5.2.4 模型设定检验 | 第49-51页 |
5.2.5 模型参数估计 | 第51-52页 |
5.3 回归结果分析 | 第52-5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54-57页 |
6.1 结论 | 第54-55页 |
6.2 对煤炭城市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如何进一步城镇化的讨论 | 第55-57页 |
6.2.1 有效调整产业结构 | 第55页 |
6.2.2 加强环境投入与治理 | 第55页 |
6.2.3 整顿落后产能企业 | 第55-56页 |
6.2.4 加强失业保障建设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附录 | 第61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