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导论 | 第9-27页 |
一、选题来源及意义 | 第9-13页 |
(一)选题来源 | 第9-11页 |
(二)选题意义 | 第11-13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(一)国外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模式 | 第13-16页 |
(二)我国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历程 | 第16-18页 |
(三)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8页 |
三、研究文献主要观点综述 | 第18-21页 |
(一)关于契约理论与政府诚信问题 | 第18-19页 |
(二)从科斯定理看保护产权的现实意义 | 第19-20页 |
(三)关于利用Hansen回归模型计算混改企业国有资本最优比例问题 | 第20-21页 |
四、解决问题与创新之处 | 第21-23页 |
(一)利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国有股权最优比例问题 | 第21页 |
(二)关于不同国有资本股权比例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产权构成 | 第21-22页 |
(三)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以产业基金模式实现PPP项目合作 | 第22-23页 |
五、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(一)文献研究法 | 第23页 |
(二)实证研究法 | 第23页 |
(三)模型分析法 | 第23页 |
(四)案例分析法 | 第23页 |
(五)比较研究法 | 第23-24页 |
六、基本思路和研究结构 | 第24-27页 |
(一)基本思路 | 第24页 |
(二)研究结构 | 第24-27页 |
第一章 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| 第27-68页 |
第一节 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 | 第27-39页 |
一、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基本概念 | 第27-38页 |
(一)所有制 | 第27-32页 |
(二)混合所有制 | 第32-33页 |
(三)混合所有制改革 | 第33-38页 |
二、混合所有制类型 | 第38-39页 |
(一)公有和私有组成的混合所有制 | 第38页 |
(二)公有与个人组成的混合所有制 | 第38页 |
(三)国有与集体组成的混合所有制 | 第38-39页 |
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| 第39-68页 |
一、契约理论 | 第39-44页 |
(一)法学和经济学中的契约 | 第40-41页 |
(二)契约经济学的发展 | 第41-42页 |
(三)契约的具体形式 | 第42-44页 |
二、制度成本 | 第44-55页 |
(一)关于交易的含义 | 第44-45页 |
(二)交易的类型 | 第45-47页 |
(三)影响交易的技术与制度因素 | 第47-52页 |
(四)交易效率与治理结构 | 第52-55页 |
三、产权理论 | 第55-68页 |
(一)产权的基本含义 | 第56页 |
(二)产权与所有权 | 第56-57页 |
(三)关于无形资产的产权 | 第57-58页 |
(四)产权的具体内容介绍和说明 | 第58-63页 |
(五)产权与效率 | 第63-68页 |
第二章 混合所有制的发展与主要问题 | 第68-82页 |
第一节 中外混合所有制发展历史回顾 | 第68-75页 |
一、我国混合所有制发展阶段 | 第68-69页 |
(一)产生阶段 | 第68页 |
(二)改进阶段 | 第68页 |
(三)发展阶段 | 第68-69页 |
二、西方混合所有制改革回顾 | 第69-75页 |
(一)美国国有企业改革模式 | 第69-70页 |
(二)法国国有企业改革模式 | 第70-72页 |
(三)日本国有企业改革模式 | 第72-73页 |
(四)新加坡淡马锡模式 | 第73页 |
(五)波兰国有企业改革模式 | 第73-75页 |
第二节 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75-79页 |
一、关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| 第75-77页 |
二、有关混合所有制企业定位的问题 | 第77页 |
三、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产权保护问题 | 第77-78页 |
四、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文化融合问题 | 第78-79页 |
第三节 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必然性 | 第79-82页 |
一、混合所有制能够促进各种资本推动经济发展 | 第79页 |
二、混合所有制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放大国有资本 | 第79-80页 |
三、混合所有制有助于加强市场竞争打破行业垄断 | 第80页 |
四、混合所有制有助于国有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| 第80页 |
五、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 | 第80-82页 |
第三章 关于国有股权最优比例问题 | 第82-103页 |
第一节 面板门限回归模型 | 第82-86页 |
一、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国有股权最优比例问题 | 第82-83页 |
二、关于建立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的方法 | 第83-86页 |
第二节 实证研究国有股权比例优化区间 | 第86-94页 |
一、关于国有相对控股企业国有股权比例优化区间 | 第87-89页 |
二、关于国有绝对控股企业国有股权比例优化区间 | 第89-92页 |
三、关于国有参股企业国有股权比例优化区间 | 第92-94页 |
第三节 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产权构成和法人治理结构 | 第94-103页 |
一、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产权构成 | 第94-98页 |
(一)国有资本绝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| 第94-95页 |
(二)国有资本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| 第95-98页 |
(三)国有资本参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| 第98页 |
二、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| 第98-103页 |
第四章 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路径 | 第103-115页 |
第一节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企业合作 | 第103-107页 |
一、国有上市企业转让股权吸纳民营资本 | 第103-104页 |
二、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相关民营企业 | 第104-106页 |
三、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合资新设企业 | 第106-107页 |
第二节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项目合作 | 第107-115页 |
一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PPP项目合作模式 | 第107-111页 |
二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BT项目合作模式 | 第111-113页 |
三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项目承包合作模式 | 第113-115页 |
第五章 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配套改革 | 第115-123页 |
第一节 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依法合规 | 第115-120页 |
一、抓好顶层设计,尊重企业首创精神 | 第115页 |
二、突出重点难点,必须先行试点工作 | 第115-117页 |
三、总结试点经验,逐步健全法律法规 | 第117-119页 |
四、科学设计交易机制,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| 第119-120页 |
第二节 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兼容并包 | 第120-123页 |
一、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必须建立容错机制 | 第120-121页 |
二、国有企业在推行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过程中必须建设包容文化 | 第121-123页 |
第六章 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前景展望 | 第123-133页 |
第一节 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研究结论 | 第123-126页 |
一、国有资本相对控股企业国有资本最优比例为 27.3% | 第123页 |
二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推行产权多元化 | 第123-124页 |
三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宜在增量上找突破口 | 第124-126页 |
第二节 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政策建议 | 第126-129页 |
一、倡导契约精神,建设诚信政府,严格保护产权 | 第126-127页 |
二、做好顶层设计,尊重企业实践,不断推进混改 | 第127-128页 |
三、成立国有资本管理平台,建立权责明确的委托关系 | 第128-129页 |
第三节 发展混合所有制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| 第129-133页 |
一、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统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? | 第129页 |
二、发展混合所有制如何调动民营资本的积极性? | 第129-130页 |
三、如何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为发展混合所有制创造良好环境? | 第130-133页 |
中外参考文献 | 第133-139页 |
致谢 | 第139-141页 |
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| 第141页 |